嘉義台報導:找尋「家」的那份感動

Written by on 2014-03-27

一個家可以有什麼模樣?許多孩子抱持著疑惑來到了別人的家庭,從不同的家庭裡得到解答,這一群人,他們開放自己的家成為「寄養家庭」,他們是很多孩子的父母,照顧沒有血緣關係、生命千瘡百孔的孩子。讓沒有棲所、心靈受傷的生命暫時「有家可回」。這些寄養家庭與寄養童不只是避風港與過客的關係,也是彼此生命的激勵。

正聲嘉義台記者蔡函璇訪問現已退休的幼稚園老師張春美,她回憶起當初加入寄養家庭只是一股衝動想照顧這些失恃的孩子,雖然照顧寄養童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相對多出不少,但一路走來卻從無後悔。張春美接受的第一個寄養寶寶是唇顎裂的孩子,因為家庭的變故,來的時候剛好滿月,因為先天唇顎裂的關係,一開始便給予她很大的挑戰。春美:「這孩子因為是兔唇寶寶,必須裝牙蓋板才能喝奶,那時候最辛苦的時候是孩子半夜為喝牛奶哭鬧,因牙蓋板裝不好,我跟我丈夫手忙腳亂。」

在春美家,寄養寶寶兩個小時喝60cc的牛奶,兩人不分日夜的照顧他,隨著時間的流逝,早產的寄養寶寶體重增加,也長的越來越漂亮,往日的疲累與辛勞全都一掃而空,但寄養孩子終究有回到原生家庭的一天。

張春美:「我都認定說,我們跟這些孩子是有緣份的,所以我們才能夠照顧到他們,加入寄養家庭我覺得是很棒的一件事,因為能夠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去照顧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我覺得我們很幸運,也很有這個福氣。」

在台灣有一千一百個寄養家庭,但需要照顧的卻有一千五百個孩子,這些孩子來自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故事,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社會角落的縮影。這些寄養家庭,他們的確接下了比為人父母更艱難的工作,但是這些「辛苦」也提供他們找尋自己、突破困難的機會,刻畫出生命的「深度」。重新成為父母的同時,他們用生命證實,家有不同模樣,愛有不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