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無形文化資產四月份講堂~傳統錫藝的保存與發展
Written by weihung on 2018-04-25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正聲台中台承辦的2018無形文化資產講堂,4月份講座上午場次,邀請王靜苡老師為大家講述「錫藝的特質與應用」一起探尋台灣錫藝的源流與發展,下午場次則是邀請到陳志揚、陳志昇兩位兄弟檔的錫藝老師,就「錫的認識與在台灣的發展」和大家分享錫藝的多彩世界。
錫器最早發現在埃及被用為製作朝聖品,在羅馬帝國時期也被廣泛使用,而在華人文化中,錫大多用來製作禮器與祭祀的用具,「入門看交椅茶几,桌上看花瓶五賽」,在過去人們會從一戶人家佛桌上擺放的錫打造的燭台、花瓶、香爐等的精緻程度來評斷這戶人家的環境,就可看出在舊時錫器的重要性。傳統的錫藝走到現今,也與時俱進的加入創新元素,從傳統錫藝技法上的改變,加上現代金工藝術,創作出更具當代藝術性的錫工作藝作品,也讓原本逐漸凋零的傳統錫工藝帶出新的風貌。
下午場次請到彰化鹿港萬能錫鋪陳志揚、陳志昇兩位老師就錫工藝品鑑賞與製作與大家分享,「錫」為民間五寶之一,閩南話發音與「賜」相似,有賜與、賜給之意是吉祥避邪之物,更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甘醇,儲茶色不變,插花花長久」的特性,而本草綱目中也記載,錫沉於井底可淨化水質,十分具實用價值。
一件純手工製作的傳統錫器,需用一片一片的錫片慢慢敲打塑形、製作成套件、磨砂拋光再裝飾組合,從畫圖設計到進行製作再到完工,少則幾十天到一個月多則數個月,如此耗時費工堅持純手工創作,才能將原本日漸衰弱式微的傳統錫器轉變為享譽國際的當代錫藝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