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無形文化資產講堂-五月份的講座~神采奕奕-寺廟彩繪藝術的新生命
Written by weihung on 2018-05-22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正聲台中台承辦的2018無形文化資產講堂,5月份上午場次,邀請蕭瓊瑞教授就「神采奕奕-寺廟彩繪藝術」主題跟大家分享寺廟的彩繪之美,5月份講座下午場次,邀請劉家正老師與夫人劉蔡春美老師,就「寺廟彩繪新生命」跟學員們分享寺廟彩繪的多彩變化。
上午場次蕭瓊瑞教授,就寺廟彩繪的生成與意義幫學員整理幾個重點。台灣漢人社會,延襲母鄉文化,隨著明清移民的渡海,時有畫師受聘來台;稍晚,更產生了本地土生土長的民間畫師。他們最主要的貢獻,便是滿足了台灣移民社會宗教生活的需求。
他們或為寺廟、大宅,繪製門神、壁畫;或為私人廳堂提供佛道畫像;宗教人物、歷史題材、吉祥語圖等,是他們作品最主要的內容。台灣社會每年為廟宇活動,尤其是興修、彩繪工程所投注的金錢、人力,絕非少數,對於這些為神明居室籹彩的畫師,學界的整理研究顯然多所不足,本講座即以台灣彩繪畫師為對象,進行一些初步的史實重建與課題思考,以期對這些學院外的美術傳統有所認識。
下午場次透過劉家正老師賢伉儷真誠淺白的解說,讓民眾更了解台灣傳統彩繪,包含類別及彩繪的應用範圍,並讓民眾對彩繪藝術的功用,舉凡防腐及保護建材的實用功能,裝飾美化作用,尊貴莊嚴及地位象徵等有更深層的認識。
課程下半場的彩繪實作體驗,讓每位民眾透過畫筆,一筆一畫描繪出彩繪的精髓與細緻之美,透過兩位老師及藝生們的細心指導,每位民眾直呼寺廟彩繪的生命力有無限的發揮與想像力,正呼應老師說的,傳統融入創新元素,讓寺廟彩繪更增豐富。在傳統中創新;在創新中不離傳統,並發揮其深入民間藝術之文化特色,重新詮釋與創新,使之不僅深具藝術內涵,更能融入生活化與現代化的一環,使其不只具有宗教趨吉避凶和裝飾的功用,更具昇華後之藝術美感與價值,讓此民間藝術,更具有劃時代之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