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爺公與南鯤鯓的巡禮中看見南臺灣的特色陣頭之美

Written by on 2018-08-22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正聲台中台承辦的2018無形文化資產講堂,8月份講座上午場次,邀請黃文博老師就「 萬廟來拜請香火—王爺公與南鯤鯓」跟大家介紹王爺公、南鯤鯓、有形文資:國定古蹟及無形文資:國家重要民俗的內涵;下午場次同樣由黃文博老師講解「百陣演義—南臺灣的特色陣頭」介紹什藝陣的內涵以及南臺灣特色陣頭的各種樣貌。

傳說中「南鯤鯓」原指的是倒風內海西側海中的沙汕,現今則指「南鯤鯓代天府」。南鯤鯓代天府俗稱「南鯤鯓廟」,主祀李王、池王、吳王、朱王、范王等五府千歲。南鯤鯓主體廟原興築於日大正12年至日昭和12年(1923-1937)間,因主殿和三川殿所擁有的珍貴石雕,而被列為國定古蹟,主要文物有:正門對聯、三川殿石雕、鄭板橋竹畫、兩座藻井、硓石古石金錢壁、轎式屋頂(八角攢尖)、廟頂剪黏和王得祿所獻「靈佑東瀛」、昌伊蘇所獻「光被四表」等等匾額。

現今臺灣民間最為普遍的信仰行為,同時也被列為國家重要民俗-王爺進香,是分靈廟宇籌組進香團,前往祖廟謁祖或朝拜,目的在於為祖廟的祖神賀壽,並與祖廟建立交誼關係,「進香」即「請火」,也為所屬廟宇乞求祖廟香火以增強主神靈力,有時還增衍「補充兵將」(點兵)的儀式。進香過程中以陣頭匯演、乩童會串和意刈火過爐最為可觀,這項風俗自清領時期以來就不曾間斷過,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為此,臺南市政府先於2010年登錄為「直轄市登錄民俗」,中央文化部則於2013年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與「國定古蹟」的頭銜相得益彰。下午場次,繼續邀請黃文博老師就「百陣演義—南臺灣的特色陣頭」 跟大家介紹什藝陣的內涵以及南臺灣特色陣頭的各種樣貌。「藝陣」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指的是「藝閣」和「陣頭」的合稱,狹義則為「陣頭」的代稱。

「藝閣」是「詩意藝閣」的簡稱,也叫「詩藝閣」,有「裝臺閣」和「蜈蚣閣」兩種,裝閣題材皆具有故事性,通常都由孩童裝扮,屬於小型藝閣;「蜈蚣閣」則屬於大型藝閣,由長條狀木板串接而成,少的36人,多的達108人,因具有開路辟邪的宗教功能,所以被列為陣頭的一種。「陣頭」原為「行於香陣前頭的民藝團體」,也是為增湊香陣排場與熱鬧的各種表演團體,帶有一定程度的技藝性;傳統上有文陣與武陣之分,前者以歌舞為主,如牛犁陣、車鼓陣、水族陣、跳鼓陣等等,後者則帶有強烈的武術動作與陣式陣法,如宋江陣、金獅陣、官將首、八家將等等。

黃文博老師說在王爺進香文化和這些特色陣頭中所看到的故事橋段、儀式、信仰帶給人們的力量,都是十分珍貴的文化資產,歡迎大家到南部親身體驗傳統民俗盛宴,藉此喚起民眾能共同維護台灣珍貴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