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樂活街道自在同行」-推動人本規劃師培育計畫-課綱委員會(2)
Written by 曾超群 on 2023-11-27
特別來賓:
道安團體:林志學委員(交通安全協會)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 | Facebook
請教林志學委員,您對於這個計劃未來的發展願景會是什麼?
像前面所講的,我們並不真正懂,或者知道,要怎麼樣做出符合需求的設計,特別是這個需求是多角度,多方向的需求,不是依著簡單兩三句的指示做完就可以的。那這個培育做完,可以期待下一代的從業人員,還有相關的民間,官方,半官方人員等等,都可以更好的理解道路設計,以及該用什麼樣的技術手段去達成,創造更人本的都市交通環境。
林志學認為,台灣交通事故頻繁,僅將事故原因都歸咎於駕駛或行人,而不去探討政府的道路工程跟法規,將永遠無法改善交通地獄惡名。交通3個重要要素──執法、教育和工程──必須同時俱進,才能提升交通安全環境,其中工程面又是台灣最常忽略的面向。
很多路口的工程設計能透過強迫車輛降速、提高行人能見度,進而保障行人安全。這些設計並不複雜,例如確保行穿線有足夠的照明,「台灣很多汽車會貼隔熱紙,車窗透光度就很低了,路燈又不亮(就很危險),「路口」是處理行人跟車輛動線重疊交織的區域,而連接各個路口的「路段」數量更多、範圍更長,若沒有明確隔絕出車道跟人行道,同樣危險。透過工程的手段,例如將車道縮減,把左轉車道獨立出來,直行車流反而更順暢,也有人行道空間。以下即為交通倡議團體長年倡議,也是國外很常見的提升行人安全6大工程手段:
1. 人行道外推
人行道沒有外推,行人不易被看見,且沒有避車彎,臨停車輛直接停在外側車道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外推後,縮短行穿線長度,並提高行人能見度;同時形成避車彎,提供道路臨停空間。
2. 以工程手段減速
原本道路僅透過測速照相機和「慢」字要求駕駛減速,效果不佳。
若增加視覺性減速標線、實體車阻縮減車道空間、減速坡強迫駕駛減速,便能提高行穿線行人安全。
3. 行人庇護島
當車道多、路面寬廣,行人過馬路時間往往較長,庇護島設計可讓來不及走完的行人改以分段通過,同時強迫行人視線面對車流,以提升安全;而分段式的行人號誌也能在左轉車通行時,讓行人先走第一段到庇護島等待,提升交通效率。
4. 車道瘦身、改左轉專用道、騰出人行道
過往直行左轉混合車道的設計,讓每條車道寬度較大,是為了前車左轉時,後方直行車能有變換車道空間;但實務上常造成直行車效率低且同向追撞風險高,也在整體規畫上壓縮了行人的用路空間。
若改為專用左轉道設計,讓不同行車方向的車流順暢,車道寬度便可縮減,拓出人行道。
5. 提升照明
當行穿線範圍照明不足,駕駛不易看見行人,僅能靠行人穿反光服裝或配戴發光設備提高安全性。
若增加行穿線照明範圍,能讓駕駛自然看見行人,提升安全。
6. 轉彎半徑縮小、行穿線退縮
原本車輛轉彎半徑較大,駕駛視野裡,行人容易被A、B柱等死角擋住,產生危險。更改後,縮小車輛轉彎半徑,強迫車速降低;行穿線退縮則有助於行人避開視野死角,提升安全。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