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111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市區道路共識會議-財團法人中華鋪面工程學會洪境聰理事長(第4集)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3-09-18
特別來賓:市區道路共識會議與會貴賓 財團法人中華鋪面工程學會洪境聰理事長
完善市區道路職能與既有空間合理分配與帶給用路人良好使用舒適度與安全性,內政部營建署藉以協助國內各縣市政府持續建構完善市區道路及國內市區道路政策發展。藉由本次市區道路共識會議,蒐羅各縣市實務執行困境經驗及在地需求與課題,凝聚市區道路發展共識並期許逐步落實發展。
在您協助推動人本環境的建置日子以來,有什麼是您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可向我們分享?
最主要還是縣市政府承辦人員對於人本環境的態度改變,從剛開始認為考評對縣市政府是找麻煩,到後來對於工程設計主動納入人本設計,甚至逐步推動讓里長從不願意到主動希望該里可以建設人行道。
近日輿情常有行人跟駕駛人的衝突不斷,您認為有什麼機制可以有效的改善?
不同用路者在道路都有其權利義務,應該需要相互尊重,這必須利用教育與證照換照方式給予使用者對交通法規與權益的認識。
行人為何行不安?駕駛習慣、道路規劃都是問題
台灣交通算不算地獄或許見仁見智,但以每10萬人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來看,跟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國際交通論壇國家相比,台灣的12.7人只比美國、哥倫比亞低,挪威、瑞士都在2人以下,日本也只有2.6人。
行人行不安,到底為什麼?車不讓人的問題最嚴重,道路本身也大有問題。人行道太窄,或被商家、攤販占用,甚至電箱、汽機車都會出現在人行道,更多道路甚至連人行道都沒有,違規停車更讓問題雪上加霜。
到底為什麼這麼多道路都沒有設人行道?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表示,過去交通部的法規較注重公路系統,公路系統其實缺乏人行道的服務,比較早期的公路系統設計,都是車道有路肩,沒有劃設人行道。
跨縣市的公路為了城際運輸而設計,以省道台9線為例,當經過鄉鎮有了行人通行需求,才會加劃人行道。但硬劃出人行道,不僅影響路邊店家生意,還有要靠邊卸貨的貨車和停下來買東西的汽車,違規停車、占用人行道因此隨處可見。
至於市區道路設計是依內政部營建署規定,已經修法要求主次要道路應設符合規範的人行道,不過這只是規定。內政部營建署公共工程兼辦道路工程組長張之明就建議,設計標準時,也需有罰則。
台灣的道路設計,也需要一套典範。前瞻計畫編了超過400億,要做都市人本交通規劃。
內政部營建署表示,機車路邊化、汽車路外化,很多街道都取消汽車格,盡量滿足機車停靠,進而提升人行道淨寬或順暢度。早期為了車行順暢而劃設過長的行穿線也退縮了,並增加庇護島,讓來不及在綠燈時穿越的行人,可以在此停等。
行穿線退縮,轉彎車到路口,視野變得更清楚,原先路樹、電箱橫陳的人行道,也拓寬到輪椅都能通過,這是前瞻計畫補助彰化縣的改善工程,不過經費、人力都有限,全台都市計畫區道路長達1萬多公里,4年來只做了500多公里。
到底哪些路段需要優先改善?有公民老師發起「平安走路許願帳戶」,建構網站讓民眾拍照上傳危險道路的照片;也有公民團體引進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群眾標記平台。越多人參與,標記得越詳實,政府機關就能取得更多需改善的道路資料。
集群眾之力改善人行道只是第一步,要改變的還有駕駛行為、考照、執法等其他層面,牽涉地方政府、內政部、交通部甚至教育部,政府需要更高層級的推手。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就說,行政院要有改變交通文化的決心。
從道路改善到交通工程,甚至駕駛習慣都需要徹底改變,或許多年之後,行人到了路口,可以不用再裹足不前、左閃右躲,有了無後顧之憂過馬路的權利,台灣才有機會擺脫行人地獄之名。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