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你我他】新竹縣政府如何配合中央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與中央攜手打造一美好環境(下集)
Written by weihung on 2019-08-26
問1: 在以人為本的概念下,新竹縣要如何強化友善的通行環境?
答:提升道路品質計畫不該停留在理念與短期政策,人行通行環境設計思維及空間規劃本身即存在引導作用,為行人而規劃—將來步行與大眾運輸將會成為城市交通的主要選擇。
問2: 另外想要請教新竹縣,對於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的推動感想。
答: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現代人分成走路和坐車兩種。
用行人廣場取代行車道,並不單純為了生活小確幸或美觀,也許可替商家帶來生意?
市區交通壅塞,先別急著認定是馬路數量不夠。
對交通安全來說,說不定汽車車道窄一點,其實比寬一點還要理想。
行人安全島既阻礙車流,還很浪費道路空間?真的百害而無一利?
封路禁止汽車通行會扼殺地方活力、使經濟蕭條?到底是開車族,還是行人與自行車騎士能帶來商機?
問3: 政府部門除了透過硬體建設外,還有什麼政策配套作為來維持建設環境永續?
答:因應國內高齡社會趨勢,以塑造友善全人關懷的通學道及生活環境、推動建置適合障礙者及高齡者之無障礙環境、除每年分期逐步改善通學步道計畫推動無障礙校園計畫,加上騎樓整平、路平專案等計畫、跨局處、領域執行各項計畫之實際行動,突破法令、專業分工且集結力量,讓縣民可以共享安全、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將城市看待成一個具有複雜秩序的有機體,以生命科學的社會工程來處理都市計畫的複雜問題,那樣才有可能賦予城市生命和活力。
問4:在違法佔用人行道、騎樓部分,新竹縣有什麼想法或特別案例可有效改善方法可以進行分享的?
答:在執行面存在的問題是違規停車、占用空間取締不徹底、積非成是;執行面的解決方式不外乎加強執法,或採納科技執法以解決警察人力不足之問題。
與其等社會達成共識才改造街道,不如先以小型、臨時的實驗計畫取得民眾認同。
問5:在推動以人為本的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新竹縣最重要考量的部分是什麼?有什麼特別案例可以分享的?
答:擺脫交通惡夢,創造出環境與機能倶佳的都會,及對行人更友善的交通模式。以人為本的新一代街道,讓城市更環保、移動更便利,人與街道的關係也更緊密,男女老幼、攜家帶眷的更樂意漫步街頭、擁抱城市。 (豆子埔溪案)
原本河岸兩側是路邊停車,居民無法親近水岸,透過道路段面的重新規劃調整,建置2.5米寬的人行步道空間及休憩平台,保留原有植栽建構連續性綠帶,更新護岸欄杆提升安全性,並納入民眾參與與住宅社區管委會認養機制,現在已是居民生活融合的水與綠的優質環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