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無形文化資產六月份講堂~傳統編藝保存與當代轉化

Written by on 2018-06-27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正聲台中台承辦的2018無形文化資產講堂,6月份座上午場次,邀請江明親老師就「傳統編藝的多元發展與當代轉化」主題跟大家分享傳統編藝之美。下午場次,邀請潘三妹老師就「賽夏族竹籐編工藝之美」主題跟大家示範體驗賽夏族的多元編藝。

編藝,來自人與自然最原初的對話,運用生長於在地風土的素材,以經緯交織的概念發展技術,自平面而立體成就器物以應對生活環境裡的各種挑戰。因此,編藝既是人類共有的生活智慧,也因著不同風土能夠取得的素材、所需應對的環境課題,形成各具在地特色的多樣技藝表現,並經過世代積累沉澱,衍生為族群獨特的美感風格和文化表徵-臺灣漢人和原住民各族群的竹、藤編藝、多元融合的藺草編織、亞洲不同區域族群運用各種在地纖維所發展的技藝和造型語彙等,共同匯聚為人類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上午場次的江明親老師補充說,當代的傳承者,持續為傳統編藝融入新的創意,也因應新的需求,運用在過去未見的各種場域-為凝聚認同以編藝作為傳承教育的努力、融煉自傳統而精彩轉化的造型藝術、開創空間自然語彙的建築組構、延展為文化產業的各種造型與功能上的創新等-在當代,傳統編藝是不同社群所承傳的文化資產,期待為新的世代持續播下以為未來的收成。江老師在講座提點大家,從臺灣的傳統編藝出發,旁及亞洲的編藝案例,並在最後精彩的分享當代編藝轉化的多元案例觀察。

而下午場次的潘三妹老師首先以賽夏族的姓氏由來,跟大家說明其賽夏族的文化,另外有鑑於原住民口述文化很難保留,三妹老師也認為「保存賽夏文化,絕對要從小培養」,除了協助學校學生的賽夏族文化傳習工作、致力於推廣竹籐編織外,對於賽夏族的傳統技藝、戲劇、舞蹈、音樂及語言等無不盡心盡力、不計回報地付出與指導。因此,不管是公家單位、學校機關或學校團體,只要有機會,三妹老師不計代價,全面配合協助,只求該活動能傳承、保留賽夏族文化。在孩子的文化傳習指導中教學相長,不斷地研究、精進,三妹老師將最能代表賽夏族之文化精髓,因此潘老師帶著媳婦與兩位孫女當助手一起前來講堂,教導大家竹編的藝術,課程最後,每位學員拿著自己的手作竹編隔熱墊,都直呼真的很有趣,尤其是大部分學員第一次接觸竹藤編,上完文資講堂的講座後,覺得賽夏族的竹藤編藝多元豐富,值得細細品味與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