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Written by on 2015-10-26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為身體內的免疫系統失常,導致體內產生許多不必要的發炎性物質及自體抗體,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正常組織,讓關節滑膜細胞不正常生長,引起關節發炎腫脹,病況輕微時會引起局部關節僵硬疼痛,嚴重者可能破壞關節軟骨和骨頭造成關節損壞甚至殘障。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中國人的盛行率約0.4%,較諸白種人的1%稍少。以此估之,在臺灣大約有超過十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男女比例約為1:3。中年婦女比較容易發病,但是任何年紀皆有可能。

天主教若瑟醫院風濕免疫科洪明暉醫師接受雲林台主持人林依潔專訪時表示:初期會關節疼痛、腫脹、觸痛。此外,晨間僵硬也是一大特色;相對於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晨間僵硬與疼痛,通常持續達1小時以上,甚至到中午才解除。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影響全身,病情嚴重者,會感到疲倦、食慾不振、全身無力、不舒服,甚至覺得「全身是病」。

過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要求關節腫脹症狀需持續6 週以上,且骨骼需有明顯的損害,使得病患時常太晚被診斷出來。因此歐美風濕醫學界於2010 年共同發表了新版的診斷標準:將X光刪除,同時即使症狀的時間<6週,只要總分≧6分,仍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目前並沒有可以百分百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但若能在發病初期就積極治療,此種關節炎是可以被好好控制的。洪醫師特別提醒:如果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突然停藥可能導致副作用產生,包括疲勞、虛弱以及身體疼痛等,如: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在停藥後四至八週內復發的機率相當的高,且擅自停藥或減低藥量往往會錯失治療良機,造成更嚴重的病情,使關節變形而無法行動,所以如果症狀好轉或因副作用而想要減少藥量或更換藥物時,應與醫師討論由醫師來判斷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