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你我他】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基於什麼想法所提出?
Written by weihung on 2019-07-25
問1: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基於什麼想法所提出?
答1: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係屬國家發展計畫的四年政策,其中「五大社 會安定計畫」中「社會照顧計畫」,以採「托育、長照、就業」三合一照顧 政策,建置以社區為單元推廣社區型的長期照顧服務之社區整體照顧及醫護 系統,又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規定:「國家對於身心障礙者之保險 與就醫、無障礙環境之建構、教育訓練與就業輔導及生活維護與救助,應予 保障,並扶助其自立與發展。」其他相關法規,如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 障法、長期照顧服務法、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等法條內,皆 明確規定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均應辦理相關對象之事故傷害防制措 施,與維護相關之建築物管理、公共設施、公共安全、建築物環境、消防安 全管理、無障礙生活環境等相關事宜。
其中有一環節係針對因應人口老化及人口結構型態變遷而推動的社會照 顧計畫。面對逐年升高的高齡與少子化的趨勢,未來居住生活環境的空間與 需求,將會是一種考驗,其中又以鼓勵老人走出戶外為要,故人行環境服務 空間是我們首要的考量。我們一直盤整既有的人行環境的步行系統,藉由都 市公共通行空間串接人行步道,並融入無障礙通用設計原則,以因應高齡化 社會結構的需求。
配合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城鄉建設類辦理「提升道路品質計畫」 , 以「道路多目標改善計畫」及「公共通行無礙空間建設計畫」兩項子計畫進 行計畫推動,著重於提升整體之基礎建設,透過就既有道路整合共同管(線) 溝、人行道、自行車道、植栽、天空纜線、標線標誌、公共通行空間環境建 置等協助地方政府建構以人為本公共空間;都市公園綠地無障礙友善環境建 置、都市水資源收集及再利用、公共設施用地及其他開放空間之完整水與綠 網路建構與發展都市水資源收集及再利用、公共設施用地及其他開放空間之完整水與綠網路建構與發展策略等,以調節都市微氣候、熱島效應,建構並營造符合生態並適宜人居的都市環境,有效的提升整體的道路品質與營造友 善的社區環境。
藉由共同管(線)溝整合,改善道路品質減少道路挖掘,增進交通與路人 的安全,使用路人行的安全,以及配合推動人行(自行車)道,結合大眾運輸 系統,提升點至點綠色交通路徑之連結,進一步規劃及建置公共通行空間系 統,可有效結合機關、醫療院所、運動中心、活動中心、學校、廟埕廣場、 市場、公園、兒童遊戲場、大眾運輸站點等周邊之路段,提升徒步型交通暢 行機能,除強化綠色交通路網基礎建設,也讓高齡與身障者增加生活徒步交 通便利性。
問2:因應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請問高齡社會需要什麼樣的通行環境?
答2:依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評估,臺灣於1993年65歲以上人口 佔總人口比率已超過7%,邁入「高齡化社會」,107年65歲以上人口已達 14%,已轉為高齡社會,預計115年65歲以上人口達20%,將進入超高 齡社會,臺灣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將於154年達到40%,其中 85歲以上之超高齡老年人口將達10%,高於日本與南韓。 面對逐年升高的高齡與少子化趨勢,未來人行環境服務空間與需求,將 提升服務品質與機能,透過都市計畫架構檢討與細部計畫之研擬,從都市 設計審議規範要求人行環境基本空間,與規劃適宜的步行系統。藉由都市 公共通行空間(公園、綠地、街角、建築公共通行空間)及人行步道系統之整 備,融入無障礙通用設計原則,以因應高齡化社會結構之需求。 如同前面剛剛提到的,我們公共通行權的改善與實施計畫主軸就是了解 她們最真切的需求。首先,我們有邀請社福團體代表共同研商無障礙建置 方式,並在本期前瞻計畫擔任督導與道路的審查及設計,藉由前端的審查 機制確保道路的設計手法及工項內容能符合社福團體的需求及使用目的, 另社福團體推薦的路段將可透過各縣市政府進行提報,本署將優先列為重 點改善路段並且經由本署每年辦理的市區道路考評制度,透過對各縣市評 鑑,來確保道路的品質及使用管理。
問3:另外想要請教,對於前瞻基礎建設之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的推 動感想。
答3:本計畫推動以來,各縣市及鄉、鎮、市、區首長多次反應,地方 有長達20多年以上道路未進行維管,已影響民眾行的安全,經了解截至 108年5月止地方政府申請需求數已達509.6億元,可知中央政府雖已於前 瞻計畫第一期編列209.4億元協助地方進行道路品質提升,尚不足以滿足地 方建設需求,故各級地方政府殷切盼望能夠補助並改善道路環境品質,以確 保人民行的安全,而在第一期計畫補助中對於偏鄉更是政府協助地方的重點 之一,本院了解城鄉差距,財政差異,偏鄉人民只求第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如司馬庫斯「上帝的部落」苦等了那麼多年,多次向地方爭取改善皆因經費 不足無法改善,如今中央政府接地氣聽見地方需求,協助偏鄉部落改善了道 路,讓部落人民有了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更帶動該區整體觀光,共創經濟新 區域。
問4:請問公共通行權的議題是怎麼發想出來的?
答4:延續剛剛所說的因應高齡化的需求,我們公共通行權的改善與實 施計畫主軸就是了解她們最真切的需求,也就是真善美。真─真實需求:經 由邀請年長者、視障者及身障者傾聽他們的真實需求以及對於未來的期許及 願景,作為未來的執行方向;善─善意良知從心出發:本項宣導活動係誘發 學生的良知,喚起並重視自己行走的權利;美─美好的未來:藉由徵件的創 作發想,自省不要成為路霸佔用行人通行空間,讓普羅大眾共同營造美好的 未來,經由真善美一系列環環相扣的活動設計,讓整個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的 軟體建設確實反映民眾需求,且經由自發性的自我重視省思及換位思考,對 於老、婦、幼及身權人士行走公共空間的不便能感同身受,進而達到人人不 要成為路霸,人人皆有良好的通行空間可以使用。
問5:政府部門除了透過硬體建設外,還有什麼政策配套作為。
答5:我們硬體的基礎建設建置完成後,在使用上大多都被攤販占用, 汽機車違停及堆放雜物等等,造成推娃娃車的民眾、身心障礙人士、行動不 便的民眾等,行走在人行道上更加雪上加霜,猶如參加障礙賽,更難行走; 所以除了透過警察的取締外,更需要打破以往僅以法制進行管理,內政部營 建署配合前瞻計畫推動,也開始走出去跟民眾接觸,優先提出「公共通行 權」理念,開始舉辦高中職懶人包的競賽以及分別有學生組及社會組的微電 影創作大賽等活動,還有走入學園從小扎根做起,舉辦國中小的宣導活動, 倡導公共通行權的重要性,要讓全民都能感受到,並以換位思考的角度能夠 經由自發性的自我重視及省思。歡迎大家將今天聽到的資訊可以口耳相傳跟 家人、朋友分享,並加入我們「樂活街道自在同行」的粉絲團,可以即時獲 得相關活動的最新訊息,網網相傳,團結力量大,讓我們的公共通行權的精 神發揚光大,進而達到人人不要成為路霸,人人皆有良好的通行空間可以使 用。另為使民眾知悉當前推動的相關政策資訊以及施政成果,後續還會運用 數位及電子平台(包含電視及廣播的露出)加強資訊曝光度,來說明政府重大 建設之規劃與成效,增加民眾的參與度,並提升政策建設與成果的能見度。
問6: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硬體建設的成效,如何配合現在政府推動的政 策,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答6: 提升道路品質,打造友善公共空間」是政府前瞻基礎計畫之一, 更是打造幸福城市重要指標,讓全體國民享受樂活無礙通行環境。本期重要 執行成果:無障礙空間每年連續串接改善長度799.67公里、建置自行車道 改善長度1272.78公里、綠化面積辦理完成1,365,496平方公尺、公共通行 路障排除改善辦理完成3984處、綠色材料[如LED燈具、再生材料等]使用 額度佔總工程費比例6.89%、孔蓋下地數預計辦理完成12988座、管線下 地辦理完成514,906公尺、改善道路品質長度辦理完成8928公里。
除了積極推動公共通行無礙的成效,例如增加無障礙空間串接長度、路 障排除數量、孔蓋下地、管線下地等積極作為,上班通勤及幼童通學路線的 串接與規劃也是推動的重點之一。 以2016年蔡英文總統推動之國家四年政策「五大社會安定計畫」中 「社會照顧計畫」,以採「托育、長照、就業」三合一照顧政策,建置以社 區為單元推廣社區型的長期照顧服務之社區整體照顧及醫護系統,並提供充 足的「預防性照顧」,減少重度失能的發生;另針對幼兒學童照顧政策,利 用或改善閒置校園等公共空間,來辦理擴大公共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 同時針對104年6月立法院審查通過之長照服務法,及106年將全面 施行與推動「長照十年計畫2.0」,以加速長照服務資源發展,充實長照人 力,奠基長照服務之普及化與在地化之建設,以因應高齡化社會之需求。 為因應未來都市發展趨勢與改善國內過去都市發展中,長期對於幼童、 老年人、身心障礙者空間使用的輕視。在面臨現況社會環境老年化人口增長 與社會福利需求增加因素下,期能透過公共建設與友善環境規劃,重新定位 社區空間服務機能,以健全基礎公共空間與無障礙設計,由活動中心、校 園、公園、綠帶、兒童遊戲場、街角空間、騎樓至建物公共通行空間等,輔 以友善、安全與無障礙的環境規劃,達到以環境規劃為主體的社會照顧,進 而落實全民照護責任,同時提升都市社會服務機能與滿足空間品質需求。
問7: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推動成效卓著,是否後續還會持續改善?
答7: 行政院及中央部會下鄉訪視地方需求,地方政府積極反映對提升道路品 質計畫相關經費需求強烈,截至108年5月底止由各縣(市)政府提報本計畫 106-108年度申請需求中央款高達509億餘元,本計畫106-109年度僅編 列預算數207.97億元,對照前述需求數509億餘元可知,各地方政府對於 辦理綠色生態網路、打造綠色運輸系統網路、建置共同管線溝、型塑城鄉人 文地景街道、都市無障礙系統建置、社區照顧環境建置等示範工程需求殷 切,本計畫補助經費尚不足以滿足地方建設需求,可見各地方政府對道路品 質改善需求及重要性,且經下鄉訪視時更有民眾及代表多次陳情已有20至30年道路未改善,已致嚴重影響人民安全,為讓民眾有感,一好的政策應 該延續,甚至提出「提升道路品質計畫2.0」,中央也聽到地方政府聲音將主 動積極籌編相關經費,並與地方政府攜手合作努力進行道路品質及人行環境 提升,期許能讓每個國人能有條安全回家的路。
問8:在推動以人為本的前瞻基礎建設硬體建設部分,城市與城郊地區 之間有什麼特別的案例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答8: 像在人口比較稠密的區域,人行通行空間對行人安全來說特別重 要,比如中和圓通路、板橋四川路是緊鄰捷運站及行政機關,周邊有多所學 校及商業密集區,是通勤通學高度需求的路段,車流量又大,原有人行道淨 寬不到1.5公尺,並長期遭電箱、路燈、號誌桿占用,行人只能走在馬路邊 及水溝上,安全性甚為堪憂,尤其四川路屢有民眾陳情及新聞報導,僅短短 180公尺竟多達12個電箱,為了還給民眾「以人為本」的人行空間與居住 環境,我們先調整道路配置寬度,將車道寬度縮減,增加人行道寬度,協調 店家釋出騎樓空間,人行道與騎樓高低銜接處更要注意順平,並將電線桿地 下化,將電箱、路燈、路樹等放到在靠車道邊的設施帶裡面,就不會再阻擋 人行空間的通行,建立一個完整、順暢的人行空間。
另外比如說城郊地區、或是重劃區、新市鎮等地區,可能因為還沒開發 完全,或過去因為早期都市規劃沒有設置人行道,造成行人要走在馬路上與 車爭道非常危險,例如淡水區是新北市重要的觀光地區,不論平日假日都非 常擁擠,車流量龐大,尤其淡金路是淡海新市鎮及鄰近淡海輕軌捷運系統重 要的聯外道路,但因早期開發無設置人行道,雖現在鄰近輕軌捷運建設,但 軌道建設改善周邊環境僅止於站體出口周邊,無法一併改善鄰近周邊人行環 境。
為了保障通勤、通學及觀光人潮的行走安全,淡金路沿線增設人行道, 部份路段縮間路肩及利用水溝約1公尺的空間,維持人行道寬度2.5公尺以 上,並一併將號誌桿、公車站牌等立桿設之遷移至設施帶,維持人行通道順 暢,並配合人行道重新調整機車待轉區位置,降低通行危險性。淡金路因車 流量龐大,施工必需避開上下班及假日交通尖峰時段,且部分公有土地遭民眾佔用加蓋違章建築,必須拆除才有辦法建置人行道,工程期間歷經多次協 調佔用民眾拆遷才能進行,政府為了建置安全暢行的人行環境,付出了很多 努力,也希望大家能一起維護生活周邊環境人行道的通行安全。
問9:在推動公共通行權軟體行銷推動部分,有什麼特別案例可以分享 的?
答9:在推動公共通行權軟體行銷以進入國中、小校園辦理向下扎根教 育宣導,懶人包競賽、微電影比賽及為讓人民能共同參與正在製作互動式與 RU通行互動式小遊戲,讓民眾們當個審判官來評判目前生活周遭道路狀況 是屬於生活在天堂或是地獄上,我想這將會是讓人民有感現實中體驗的小遊 戲,也將是督促中央及各縣市政府部門能更進一步了解民眾真實需求,請各 位民眾敬請期待。未來將拍攝一15分鐘微電影進行公共通行權行銷,我們 將邀請網紅來實體代言真情流露敘述公共通行權重要性,期待能像還願一樣 能將整體空間感拍攝到讓人民有感,造成新一波話題。
最後我來說一下目前正辦理全國國中、小校園宣導情形,這是內政部營 建署的重大突破,以前我們只會努力想把工程做好,讓人民用得安心走的安 全,卻忽視了們跟人民好好的講該如何使用,這就有如:我們買了一電氣設 施回家,首先一定會好好看看使用說明書,絕不會亂用後跑去跟商家說你的 東西為什麼壞掉了,而我們以前只會生產好的產品,缺忽略了該如何使用的 宣導說明,本次前瞻計畫打破了以往的思維,以前瞻性想法將如何良好的使 用向下扎根透過向學童說明宣導,讓學生回家後跟家人分享,原來我們忽視 了很多我們因該知道的通行使用觀念,我很感謝內政部營建署能有機會執行 這樣的突破性計畫,由吳副署長宏碩,督導著張組長之明率領的道路工程組 團隊,突破過去工程單位只會做工程的想法,以提升人行整體環境改善及提 供通勤通學安全回家路的概念出發,軟硬兼施,進入到校園直接跟學童灌輸 尊重行人通行權利觀念,為了我們國家未來奠定了良善通行環境的基礎,目 前已陸續宣導22縣市48場次,各校皆反應熱烈,更有學校主任校長多次跟 本署要求提供教材,他們會主動撥放給學生看,並還有校長說將會讓教材內 容納入學童取得騎自行車通學許可的考題內容中,可見宣導成效已逐步在各學校向下扎根說明正確使用觀念,後續還有150多場校園巡迴要走,期待著 當10年20年後這群學生們長大了,我們回過頭來看,如今我們做的這些事 是對的,再辛苦也是值得。
問10:重視行人通行空間、保護行人安全的理念對人民非常重要,是 基於什麼樣的想法開始想跟大家宣導這個觀念?
答10:大家是不是常在新聞事件中聽到,像「走人行道要閃車?傻眼站 30秒」「陪妻散步,竟被撞飛亡」等等,我們走在人行道上的安全是最基本 的權利,但是因為過去開闢道路崇尚車本的概念,以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設置在道路上的設施管理忽略人行安全,積習已久的情況使人行通行安全環 境逐漸劣化。
《康健雜誌》長期進行健康城市的調查,在2017年9月以安全、便 利、舒適作為健康城市的步行環境調查指標,其中舒適指標是空氣品質及行 道樹綠地密度,安全指標包含人行道的普及率、騎樓整平的長度、行人因交 通事故受傷等面向;便利指標則是大眾運輸完善、人行道寬度是否夠寬,特 別採取本署「市區道路人行環境無障礙考評」中的「人行道適宜性」評比項 目,以各縣市符合標準的人行道長度比例作為便利性的指標之一。
我們可以 從標準中發現,一般重視的步行環境,最底限還是人行道淨寬及確保通行的 安全。民眾最希望改善的項目第一名是沒有人行道,其次是佔用及違規停車 的問題,可見步行環境的改善刻不容緩。 其實我們營建署過去長期推動人本環境建置,在通行環境的建置上常因 為現有條件而無法,比如說寬度不足、人行道上立桿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路 燈、紅綠燈、指示牌、公車站牌、消防栓、電箱等)阻礙通行,這是目前人行 道建置最大的兩個困難。
大家了解到現在整個人類社會趨勢面臨高齡少子化,考量到未來年長者 活動空間需求增加及身障者步行環境改善的重要性,未來居住生活環境的空 間與服務機能如何提升將會是一種考驗,我們要鼓勵年長者、身障者走出戶 外,就必須重新通盤檢討既有的人行環境,尤其是年長者族群,除了行走的 需求,也有使用代步車、輪椅等輔助工具的需求。
如何保障年長者通行的安全,不僅通行面積要足夠、要通暢,桿件設施等都應該地下化或整併到公共 設施帶裡面,排除通行阻礙,另外也要有平坦的鋪面,與騎樓等鄰接介面的 高低差都要特別注意調整。
寬度不足的部分,我們營建署與交通部都有共識,在路口設計要一併考 量納入行人號誌及庇護設施,以增加年長者行經路口之安全。現有市區道路 人行空間不足的部份,則透過「車道數減少」、「車道寬度縮減」及「路肩寬 度縮減」,以重新調整道路橫斷面,拓寬人行道及自行車道空間。健全的通 行環境,才能給學童安全的通學環境、給通勤族順暢的行走環境、給高齡社 會安全的通行環境,讓道路環境改善不僅是城市基礎建設的強化,也是生活 品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