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道路品質,打造友善公共空間」政策(下)

Written by on 2019-08-13

問1: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硬體建設的成效,如何配合現在政府推動的政 策,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答1: 「提升道路品質,打造友善公共空間」是政府前瞻基礎計畫之一, 更是打造幸福城市重要指標,讓全體國民享受樂活無礙通行環境。本期重要 執行成果:無障礙空間每年連續串接改善長度799.67公里、建置自行車道 改善長度1272.78公里、綠化面積辦理完成1,365,496平方公尺、公共通行 路障排除改善辦理完成3984處、綠色材料[如LED燈具、再生材料等]使用 額度佔總工程費比例6.89%、孔蓋下地數預計辦理完成12988座、管線下 地辦理完成514,906公尺、改善道路品質長度辦理完成8928公里。
除了積極推動公共通行無礙的成效,例如增加無障礙空間串接長度、路 障排除數量、孔蓋下地、管線下地等積極作為,上班通勤及幼童通學路線的 串接與規劃也是推動的重點之一。 以2016年蔡英文總統推動之國家四年政策「五大社會安定計畫」中 「社會照顧計畫」,以採「托育、長照、就業」三合一照顧政策,建置以社 區為單元推廣社區型的長期照顧服務之社區整體照顧及醫護系統,並提供充 足的「預防性照顧」,減少重度失能的發生;另針對幼兒學童照顧政策,利 用或改善閒置校園等公共空間,來辦理擴大公共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 同時針對104年6月立法院審查通過之長照服務法,及106年將全面 施行與推動「長照十年計畫2.0」,以加速長照服務資源發展,充實長照人 力,奠基長照服務之普及化與在地化之建設,以因應高齡化社會之需求。 為因應未來都市發展趨勢與改善國內過去都市發展中,長期對於幼童、 老年人、身心障礙者空間使用的輕視。在面臨現況社會環境老年化人口增長 與社會福利需求增加因素下,期能透過公共建設與友善環境規劃,重新定位 社區空間服務機能,以健全基礎公共空間與無障礙設計,由活動中心、校 園、公園、綠帶、兒童遊戲場、街角空間、騎樓至建物公共通行空間等,輔 以友善、安全與無障礙的環境規劃,達到以環境規劃為主體的社會照顧,進 而落實全民照護責任,同時提升都市社會服務機能與滿足空間品質需求。

問2: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推動成效卓著,是否後續還會持續改善?
答2: 行政院及中央部會下鄉訪視地方需求,地方政府積極反映對提升道路品 質計畫相關經費需求強烈,截至108年5月底止由各縣(市)政府提報本計畫 106-108年度申請需求中央款高達509億餘元,本計畫106-109年度僅編 列預算數207.97億元,對照前述需求數509億餘元可知,各地方政府對於 辦理綠色生態網路、打造綠色運輸系統網路、建置共同管線溝、型塑城鄉人 文地景街道、都市無障礙系統建置、社區照顧環境建置等示範工程需求殷 切,本計畫補助經費尚不足以滿足地方建設需求,可見各地方政府對道路品 質改善需求及重要性,且經下鄉訪視時更有民眾及代表多次陳情已有20至30年道路未改善,已致嚴重影響人民安全,為讓民眾有感,一好的政策應 該延續,甚至提出「提升道路品質計畫2.0」,中央也聽到地方政府聲音將主 動積極籌編相關經費,並與地方政府攜手合作努力進行道路品質及人行環境 提升,期許能讓每個國人能有條安全回家的路。

問3:在推動以人為本的前瞻基礎建設硬體建設部分,城市與城郊地區 之間有什麼特別的案例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答3: 像在人口比較稠密的區域,人行通行空間對行人安全來說特別重 要,比如中和圓通路、板橋四川路是緊鄰捷運站及行政機關,周邊有多所學 校及商業密集區,是通勤通學高度需求的路段,車流量又大,原有人行道淨 寬不到1.5公尺,並長期遭電箱、路燈、號誌桿占用,行人只能走在馬路邊 及水溝上,安全性甚為堪憂,尤其四川路屢有民眾陳情及新聞報導,僅短短 180公尺竟多達12個電箱,為了還給民眾「以人為本」的人行空間與居住 環境,我們先調整道路配置寬度,將車道寬度縮減,增加人行道寬度,協調 店家釋出騎樓空間,人行道與騎樓高低銜接處更要注意順平,並將電線桿地 下化,將電箱、路燈、路樹等放到在靠車道邊的設施帶裡面,就不會再阻擋 人行空間的通行,建立一個完整、順暢的人行空間。 另外比如說城郊地區、或是重劃區、新市鎮等地區,可能因為還沒開發 完全,或過去因為早期都市規劃沒有設置人行道,造成行人要走在馬路上與 車爭道非常危險,例如淡水區是新北市重要的觀光地區,不論平日假日都非 常擁擠,車流量龐大,尤其淡金路是淡海新市鎮及鄰近淡海輕軌捷運系統重 要的聯外道路,但因早期開發無設置人行道,雖現在鄰近輕軌捷運建設,但 軌道建設改善周邊環境僅止於站體出口周邊,無法一併改善鄰近周邊人行環 境。為了保障通勤、通學及觀光人潮的行走安全,淡金路沿線增設人行道, 部份路段縮間路肩及利用水溝約1公尺的空間,維持人行道寬度2.5公尺以 上,並一併將號誌桿、公車站牌等立桿設之遷移至設施帶,維持人行通道順 暢,並配合人行道重新調整機車待轉區位置,降低通行危險性。淡金路因車 流量龐大,施工必需避開上下班及假日交通尖峰時段,且部分公有土地遭民眾佔用加蓋違章建築,必須拆除才有辦法建置人行道,工程期間歷經多次協 調佔用民眾拆遷才能進行,政府為了建置安全暢行的人行環境,付出了很多 努力,也希望大家能一起維護生活周邊環境人行道的通行安全。

問4:在推動公共通行權軟體行銷推動部分,有什麼特別案例可以分享 的?
答4:在推動公共通行權軟體行銷以進入國中、小校園辦理向下扎根教 育宣導,懶人包競賽、微電影比賽及為讓人民能共同參與正在製作互動式與 RU通行互動式小遊戲,讓民眾們當個審判官來評判目前生活周遭道路狀況 是屬於生活在天堂或是地獄上,我想這將會是讓人民有感現實中體驗的小遊 戲,也將是督促中央及各縣市政府部門能更進一步了解民眾真實需求,請各 位民眾敬請期待。未來將拍攝一15分鐘微電影進行公共通行權行銷,我們 將邀請網紅來實體代言真情流露敘述公共通行權重要性,期待能像還願一樣 能將整體空間感拍攝到讓人民有感,造成新一波話題。 最後我來說一下目前正辦理全國國中、小校園宣導情形,這是內政部營 建署的重大突破,以前我們只會努力想把工程做好,讓人民用得安心走的安 全,卻忽視了們跟人民好好的講該如何使用,這就有如:我們買了一電氣設 施回家,首先一定會好好看看使用說明書,絕不會亂用後跑去跟商家說你的 東西為什麼壞掉了,而我們以前只會生產好的產品,缺忽略了該如何使用的 宣導說明,本次前瞻計畫打破了以往的思維,以前瞻性想法將如何良好的使 用向下扎根透過向學童說明宣導,讓學生回家後跟家人分享,原來我們忽視 了很多我們因該知道的通行使用觀念,我很感謝內政部營建署能有機會執行 這樣的突破性計畫,由吳副署長宏碩,督導著張組長之明率領的道路工程組 團隊,突破過去工程單位只會做工程的想法,以提升人行整體環境改善及提 供通勤通學安全回家路的概念出發,軟硬兼施,進入到校園直接跟學童灌輸 尊重行人通行權利觀念,為了我們國家未來奠定了良善通行環境的基礎,目 前已陸續宣導22縣市48場次,各校皆反應熱烈,更有學校主任校長多次跟 本署要求提供教材,他們會主動撥放給學生看,並還有校長說將會讓教材內 容納入學童取得騎自行車通學許可的考題內容中,可見宣導成效已逐步在各學校向下扎根說明正確使用觀念,後續還有150多場校園巡迴要走,期待著 當10年20年後這群學生們長大了,我們回過頭來看,如今我們做的這些事 是對的,再辛苦也是值得。

問5:重視行人通行空間、保護行人安全的理念對人民非常重要,是 基於什麼樣的想法開始想跟大家宣導這個觀念?
答5:大家是不是常在新聞事件中聽到,像「走人行道要閃車?傻眼站 30秒」「陪妻散步,竟被撞飛亡」等等,我們走在人行道上的安全是最基本 的權利,但是因為過去開闢道路崇尚車本的概念,以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設置在道路上的設施管理忽略人行安全,積習已久的情況使人行通行安全環 境逐漸劣化。 《康健雜誌》長期進行健康城市的調查,在2017年9月以安全、便 利、舒適作為健康城市的步行環境調查指標,其中舒適指標是空氣品質及行 道樹綠地密度,安全指標包含人行道的普及率、騎樓整平的長度、行人因交 通事故受傷等面向;便利指標則是大眾運輸完善、人行道寬度是否夠寬,特 別採取本署「市區道路人行環境無障礙考評」中的「人行道適宜性」評比項 目,以各縣市符合標準的人行道長度比例作為便利性的指標之一。我們可以 從標準中發現,一般重視的步行環境,最底限還是人行道淨寬及確保通行的 安全。民眾最希望改善的項目第一名是沒有人行道,其次是佔用及違規停車 的問題,可見步行環境的改善刻不容緩。 其實我們營建署過去長期推動人本環境建置,在通行環境的建置上常因 為現有條件而無法,比如說寬度不足、人行道上立桿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路 燈、紅綠燈、指示牌、公車站牌、消防栓、電箱等)阻礙通行,這是目前人行 道建置最大的兩個困難。 大家了解到現在整個人類社會趨勢面臨高齡少子化,考量到未來年長者 活動空間需求增加及身障者步行環境改善的重要性,未來居住生活環境的空 間與服務機能如何提升將會是一種考驗,我們要鼓勵年長者、身障者走出戶 外,就必須重新通盤檢討既有的人行環境,尤其是年長者族群,除了行走的 需求,也有使用代步車、輪椅等輔助工具的需求。如何保障年長者通行的安全,不僅通行面積要足夠、要通暢,桿件設施等都應該地下化或整併到公共 設施帶裡面,排除通行阻礙,另外也要有平坦的鋪面,與騎樓等鄰接介面的 高低差都要特別注意調整。 寬度不足的部分,我們營建署與交通部都有共識,在路口設計要一併考 量納入行人號誌及庇護設施,以增加年長者行經路口之安全。現有市區道路 人行空間不足的部份,則透過「車道數減少」、「車道寬度縮減」及「路肩寬 度縮減」,以重新調整道路橫斷面,拓寬人行道及自行車道空間。健全的通 行環境,才能給學童安全的通學環境、給通勤族順暢的行走環境、給高齡社 會安全的通行環境,讓道路環境改善不僅是城市基礎建設的強化,也是生活 品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