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樂活街道自在同行」行人交通安全設施實施改善(二)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5-01-06
特別來賓: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謝忠穎科長
工程減碳議題何時開始展開,國內目前做法為何?
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候變遷影響,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
我國於民國97年即提出永續公共工程-節能減碳政策白皮書,揭示公共工程應於工程全生命週期考量節能減碳。伴隨國際碳管理趨勢,各界從關注直接或間接能源 使用之碳排放,逐漸重視並推動與供應鏈相關之碳足跡議題;尤其在近年,各項工程碳足跡估算及盤查在國內外逐步展開。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於 101 年度完成公共工程碳排放估算模式初步研究及試算案例,而後交通部、內政部、經濟部及農業部提出試辦案例。民國102年召開試辦作業研商會議,邀請道路、防洪、水資源、下水道、建築及水土保持等各項工程類別機關分別提出試辦工程案例,於規劃設計階段進行碳排放估算,並於施工建造階段進行碳盤查作業,正式開啟我國公共工程於規劃階段開始進行碳管理之行動。
前面有提到國土管理署於 2020 年建立市區綠道路評估系統,甚麼是綠道路?
1. 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影響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使傳統工程設計
必須思考如何因應。工程永續亦由綠建築開始逐漸擴展到橋梁、道路等交通基礎 設施,如營建工程已被要求利用全生命週期概念考量其永續性,台灣的公共建設被要求採用具節能減碳概念之工法、材料、設計,其比例不低於預算百 分之十。
在交通運輸方面,如蘇花公路改善計畫投入大筆 經費,盤查施工 期間碳足跡之評估與成效,建立台灣道路碳排放 量的資料庫。評估永續需 同時考慮其環境績效、經濟發展、及社會公義等三面向,並非僅考慮環保、生態等議題,而需有更全盤之考量。
2. 綠道路即從環境面、社會面、經濟面等不同面向評估其指標,以瞭接市區道 路的永續性,機關亦可從綠道路評估的過程中,學習永續工程的作法,建立適合台灣的綠道路評估系統。
道路連結建築和城市,綠建築和綠道路結合,相輔相成可使政府永續政策更加完整。尤其台灣綠建築是由內政部管轄,再加上綠道路的推動,綠建築 搭配綠道路,可成為一個整體性的綠政策
3.道路工程 與 綠色建設
都市化發展以及氣候變遷的雙重壓力下,人類居住的都市環境品質需要有不斷因應的調適作法,才能維持良好的居住品質,以及減少居住環境災害的發生風險。綠色建設,或稱為綠色基礎建設(Green Infra structure)即在這種氛圍之下發展出來,其概念廣為世界各國接受。維持人類社會生活與經濟發展的建設,通稱為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這些建設的設計與建造,不能一成不變,必須因應變遷的社會需求,以及變遷的自然環境條件,才能提供並維持其應有的服務功能,使社會運作順利。基礎建設改變外,整個城市的規劃與未來發展,更需有整體性的方向。一個活絡的城市是有機體,會隨城市內的經濟發展以及外在自然條件,隨之改變調整,如此才能創造韌性,並朝向永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本文以水的挑戰為主題,在都市化下,城市不斷發展與建設,土地表面型態呈現動態變化,且不透水面積比例隨著發展不斷擴大,這導致城市內的水文循環改變,水的治理工法與基礎建設也必須調整。
現在所討論的綠色建設,指與都市雨水管理有關的基礎建設。這些都市雨水的基礎建設主要管理對象為地表上的水(地表逕流),受到都市化的影響,地表逕流水質與水量的反應,與非都市化地區不同。其中,道路地表逕流是貢獻都市逕流的最大來源。因此本文探討道路工程除了提供其交通服務外,如何改造成為都市雨水管理的一種綠色建設。
「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即日起上線,平台提案程序簡便、操作簡單,歡迎民眾可至「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網站( https://www.drstreet.net/ ) 踴躍參與積極投票,相關提案方式可參閱「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使用手冊」(https://myway.cpami.gov.tw/)。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