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國土署與臺北市立大學簽MOU深入社區推廣人本安全環境(一)

Written by on 2024-11-04

特別來賓:臺北市立大學

國土管理署與臺北市立大學簽署「人本街道校園推展聯盟」MOU,雙方將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藉由與學校合作方式擴大推廣人本安全環境理念。未來透過學校的實作課程,讓學生主動關心民眾行走空間,深入社區發掘並解決在地人本交通規劃問題。國土管理署長吳欣修表示,建立一個安全、安心的道路環境涉及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包括工程規劃、正確用路及駕駛習慣、道路安全教育等,經由與學校簽署MOU及產官學合作模式共同培育「人本街道」設計師。未來在進行道路規劃之際,可針對不同區域的用路需求,給予實質評估與分析,讓各專業知識能夠在道路安全推廣上相互結合,完善「人、車及大眾運輸」的友善安全通行空間及環境。

國土管理署為何選擇與臺北市立大學合作推動人本街道計畫?這對學生的學習和社區有何具體的影響?

與國土管理署合作,主要是因為我們認為推動人本安全環境是當前城市發展的關鍵議題之一。透過這項合作,我們的學生不僅能夠學習理論,更能夠實際參與社區交通規劃,從而提升他們的實務能力。這不僅讓學生的學習更具實踐性,同時也有助於社區的改善,實現學校與社會的雙向連結。

本次合作將如何實際融入臺北市立大學的課程?對於培育「人本街道」設計師人才,校方有何具體規劃?

學校鼓勵學生學以致用,整合跨領域知識進行實作,本次的合作提供學生很好的機會,將人本街道的理念、設計、施工和使用管理等內容融入在校園課程中,除了校內的城市發展學系和行銷相關學系外,還包括開設通識課程,讓更多學系的學生可以參與學習,透過實作,主動關心行人空間的

規劃和改善,在實際項目中應用所學,提出創新解決方案,這也是實踐大

學社會責任,讓社區人行空間更加友善及安全。

在推動此計畫過程中,您預見會面臨哪些挑戰?學校及國土管理署有何策略來克服這些挑戰?

推動此計畫可以透過幾個面向來討論,包括:跨領域合作與知識整合:從道路的使用者(汽車、機車、行人等),甚至使用者的年齡(老人、幼童等),因為不同的需求會有不同的設計。鼓勵不同學科的學生共同參與,同時可以邀請土木工程、交通管理、城市規劃、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設計,促進多角度的思考與創新。

亦可定期舉辦跨領域的工作坊,分享成功案例,提升各領域之間的協作與理解。社會接受度與參與感提升:進行社會調查和焦點小組討論,了解社區

居民對人本街道的看法,找出可能的顧慮,同時組織社區活動,讓居民實際體驗行人友好的街道設計,增加對改變的接受度與支持。政策推動與教育宣導:針對現有交通政策,提出建設性的改進建議, 以促進行人友好的規劃,同時在學校和社區中開展人本交通教育活動,提高各年齡層對行人空間的重視與理解,並利用社交媒體和社區公告宣傳相關理念。

建立意見平台:設立線上及線下的意見反饋平台,鼓勵居民提出建議,並定期召開社區會議,分享進展並收集反饋,以促進規劃過程的透明度和參與感,以達到雙向溝通的效果。

您對臺北市立大學作為首個加入「人本街道校園推展聯盟」的學校,有何期待或願景?

作為首個加入聯盟的學校,我們非常榮幸。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合作,期望把人本街道的概念從學生開始推廣,喚起社會大眾對行人交通的重視,未來這樣的校園合作也逐一推廣到全國各大專校院,帶動更多學術機構參與,並且能夠引領這項計畫的發展。我們也期待未來能夠在這個領域有更多創新的成果,讓臺北市乃至全國的行人環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在校長您看來,人本街道」的核心理念是什麼?或者說人本街道的重要性?理念或是重要性對校園及周邊社區的發展影響?

「人本街道」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中心,強調行人、騎自行車者和公共交通使用者的需求,並創造一個安全、舒適且便利的交通環境。這一理念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核心理念與重要性

安全性:人本街道的設計優先考慮行人的安全,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特別是在校園周邊,保障學生和居民的生命安全。

可及性:提供便利的交通選擇,使所有社區成員都能輕松抵達學校及其他重要地點,促進社會的包容性。

環境友好: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機動交通方式,有助於減少碳排放和改善空氣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

對校園及周邊社區的影響提升生活品質:人本街道的實施將改善校園及周邊社區的生活環境,讓居民和學生能夠在更友好的空間中生活和學習。

促進社區互動:設計更具吸引力的公共空間,例如步道、公園和休憩區,可以增進居民之間的互動,強化社區凝聚力。

支持學術與研究:這一理念也為學校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課題,學生可以參與相關計劃,實踐所學知識,進而提升其專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總之「人本街道」不僅是改善交通環境的策略,更是提升整體社會福祉的重要措施,其長期影響將有助於創造更安全、更健康、更具活力的校園及周邊社區。與國土管理署合作推動「人本街道校園推展聯盟,因為我們希望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將課堂所學應用於真實的社會問題上,這樣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實務經驗,也能夠貢獻社會,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學習理論與實務結合的寶貴機會。

如何活用專業的臺北市立大學

臺北市立大學於2013年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與臺灣3大體育高等教育名校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合併而成,奧運金牌名將陳詩欣、王齊麟、李洋等皆是校友,現任校長邱英浩人稱「點子王」的他,在跨校區整合、校政治理都能發揮作用。

「北市大體育本來就很強,教育更是基礎。」曾打過籃球校隊的邱英浩說,「就像打籃球,它們是前鋒、中鋒,我是後衛,我期許創造出更好的教學環境、規劃出更好的校園空間安排,來協助這2大專長。建築和都市計畫原本就是在服務別人、跨領域整合,我們長期訓練的專業精神強調如何用最小投資獲取最大利益,傾聽需求,根據研究分析來配置資源,去找出東西好在哪裡?怎樣讓好的變更好?」

近年來無論是ESG(環境、社會、治理)或SDGs(永續發展目標)成顯學,邱英浩也應用在治校。除日常在校園推動環保與減碳,例如以餐廳折扣鼓勵自帶餐具、喝水減塑、獎勵大眾運輸等,「環保本身也是要從教育開始,這就跟我們相關。去研究、去實踐才知道怎麼做,我們也會透過國際研討會交流意見。我們有幸要在116年要再次辦理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甚至比巴黎奧運更早提出減碳概念。」

北市大是全國唯一市立綜合性大學,但分為博愛、天母校區,剛好對應過去北教大、北體,儘管併校邁入第12年,似乎仍在整合。

邱英浩以專長提出新觀點:「其實危機就是轉機,COVID-19疫情讓我們看到視訊可能性,我們推出視訊課程、虛擬學院都市研究院,就是讓2校在原本學程外有另外可能性。而且2校區之於臺北市之餘也不大,如果我們以無疆界校園,讓他們在都市裡學習社會脈動和自己需要的東西,制式化課程變得更彈性,整個臺北市都是校園。所以校區的位置已經不再是問題。」

他還認為,市立大學比起一般國立大學更有優勢,以往北教大、北體各自由於專業領域任務,與社會連結比較小,但合併後透過努力已看到更多成績,除在世界大學排名持續上升;而目前各大學努力要與在地連結,但北市大原本就是地方政府一部分,反而省下許多精力,是獨特優勢。但也希望教育部、市政府可以給學校更多自由度,讓創意、彈性、教學空間能發揮出來,更能創造所有高等教育院校個別化特色。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