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國土署與臺北市立大學簽MOU深入社區推廣人本安全環境(二)
Written by Jean-CS on 2024-11-04
特別來賓:臺北市立大學邱英浩校長工程組趙啟宏副組長
國土署為鼓勵民眾直接參與道路改善,在今年七月推出「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臺」,透過民眾提案方式及經遴選原則篩選後,將針對具有民意基礎且須改善之路段進行輔導;本次以延續全民參與精神,與規劃相關學校進行合作,藉此擴大民眾參與管道及量能,為道路安全改善提供實質建議及具體優化行動。
臺北市立大學是「人本街道校園推展聯盟」MOU的首座學校,原有課程領域已涵蓋市政管理、教育、人文藝術、體育等多元領域,未來將人本街道理念、設計、施工及使用管理融合至校園課程,擴大培育跨領域的「人本街道」設計師人才。歡迎更多具有土木、交通、建築、景觀、都市計畫、教育等系所之大專院校,加入「人本街道校園推展聯盟」,共同發揮跨領域合作量能,使人本街道課程內容可與國內人本街道示範點進行實務交流與探討,讓整體示範效益逐步相互串聯,從單點改善擴大至全面,提升整體人行環境與用路安全,為國人建置出舒適、合宜且無礙的通行環境,守護各族群「行」的權益。
在此次合作中,學校具體如何將「人本街道」的理念融入不同學系的課程?對於推動跨領域學習有何期待?
我們會將「人本街道」的理念納入多個學系的課程中,從城市發展到市政管理,甚至涵蓋教育、人文藝術與體育,還會透過通識課程,讓其他學系的學生也能夠參與。我們的目標是培育具有跨領域能力的設計師人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如何兼顧交通安全與城市美學,並且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您認為學生在這些實作課程中能學到哪些關鍵技能,並如何應用於未來的職業生涯?
在參與「人本街道校園推展聯盟」的實作課程中,學生將能學到多項關鍵技能,這些技能對於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學生能學到的關鍵技能跨學科合作能力:學生將與來自不同學科的同學和專家合作,這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使其能在未來的工作環境中更有效地協作。
問題解決能力:面對真實的社會問題,學生需要分析情況、提出創新解決方案,這將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
項目管理技能:在實作過程中,學生將負責規劃和執行具體項目,這有助於他們掌握時間管理、資源配置及風險評估等項目管理技巧。
社會責任感:透過參與人本交通環境的改善,學生將更深刻地理解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並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有意識地考慮其工作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
如何應用於未來職業生涯多元職業選擇:這些技能不僅適用於交通規劃或城市設計領域,也能應用於政策分析、環境保護、公共管理等多個行業。
提升競争力:具備跨學科合作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生,在求職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因為現代工作環境越來越需要靈活應變的人才。
促進創新思維:在未來職場中,能夠提出創新解決方案的人才將受到青睞,這些實作課程所培養的創造力將幫助學生在各自的職業生涯中脫穎而出。
總之,透過參與這些實作課程,學生不僅能獲得重要的技能,還能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使他們成為具備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您如何看待大學在推動人本交通環境中的社會責任?這樣的合作如何促進學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
大學在推動人本交通環境中的社會責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高等教育機構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社會變革的推動者。具體來說,我認為大學的社會責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的社會責任
知識創新與應用:大學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和專業知識,可以在交通規劃、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進行研究,並將這些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的交通改善計劃中。
培養公民意識:透過課程和實踐活動,大學可以培養學生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讓他們了解人本交通環境對社會、環境及經濟的影響,進而提升其公民責任感。促進跨界合作:大學可以與政府、企業及社區合作,共同推動人本交通政策的實施,這不僅能促進政策的有效性,也能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社會問題解決中。
促進學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
實踐機會:透過參與「人本街道校園推展聯盟」等計畫,學生將有機會直接參與到交通環境改善的實踐中,這樣的經歷能加深他們對社會議題的理解和關注。
多元視角:在這樣的合作中,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領域的專家和意見,從而拓寬視野,理解人本交通環境如何影響不同群體和利益相關者。激發創新思維:面對真實世界中的挑戰,學生將被鼓勵提出創新解決方案,這不僅有助於他們自身能力的提升,也促進了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關注。
總之,大學在推動人本交通環境中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而這樣的合作不僅能夠改善交通環境,更能激發學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參與,培養未來具備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本次合作是否會逐步擴大,吸引其他大專院校加入?未來全國性推廣的方向是什麼?
這次合作我們期待能成為一個良好的示範,未來會積極邀請有土木、交通、建築、都市計畫、景觀、教育等系所的大專院校加入「人本街道校園推展聯盟」本校亦可邀請,以臺北市立大學為首之聯盟共同參與,包括:
(1). Taipei+聯盟」(臺灣戲曲學院、臺北商業大學、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以及大同大學共6校);
(2).「Shared campus of Taiwan Scot」共同結盟校園共享計畫(曁南大學、宜蘭大學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共4校);
(3).「臺灣體育大學聯盟」(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國立體育大學共3校);
(4).加入以中興大學為首之「臺灣國立大學系統」(聯合大學、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勤益科技大學、臺中教育大學、彰化師範大學、曁南國際大學、雲林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嘉義大學、高雄大學、金門大學、國立東華大學與臺北市立大學共14校)。
全國性推廣的方向是讓更多學生能參與提案,共同發揮跨領域合作量能,提升整體人行環境與用路安全,為國人建置出舒適、合宜且無礙的通行環境,守護各族群「行」的權益。
您認為這樣的校園合作模式,對社會大眾喚起行人交通安全的重視,能起到多大的推動作用?
透過這樣的合作模式,我們希望能引發社會大眾對行人交通安全的更高關注,特別是從校園開始推動,讓學生成為變革的推動者。
這樣的影響力不僅局限於學校內部,也會擴展到更廣泛的社會層面,逐步改善行人交通環境。
臺北市立大學與大理高中將併校 共享教育資源
兩校整併後將強化師資和課程的合作,臺北市大理高中將改隸為臺北市立大學附屬中學,未來校名為「臺北市立大學附屬大理高級中學」。臺北市立大學表示,併校後朝向課程與師資的合作交流,共享教育資源。此外,北市大也將把高等教育資源帶進萬華社區,推廣教育和社區服務。
大理高中改隸為臺北市立大學附設高中,北市大將成為涵蓋各學層完整教育體系,在雙方親師生共識的基礎下,擴大兩校合作層面,穩健推動兩校共創雙贏。
兩校整併後將強化師資和課程的合作交流,將大學端教學資源帶進高中,像是開設多元選修特色課程,或是大學先修課程,讓高中生可以提前體驗大學課程,確認個人性向和興趣。此外,北市大也將會前進萬華社區提供教育服務,讓大學教育的知識力量深入社區。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