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道路養護及共同管道」(一)

Written by on 2024-08-12

特別來賓: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彭保華委員(土木技師、內政部營建署公共工程組前科長)

你對於台灣道路養護與共同管道了解多少?國土管理署做為一個城市的重大基礎建設辦理共同管道建設相關推動工作單位,如何將電力電信自來水等管線整合,期能透過公共建設與友善環境規畫,提升城鄉生活品質,統合公共設施管線配置,有效減低道路重複挖掘,降低道路養護的經費支出,增加道路使用年限,以維護交通安全及市容觀瞻。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彭保華委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道路養護及共同管道的內容,共同管道對都市發展有何影響?

1. 改善交通免挖馬路,改善景觀美化都市,管道統一維修容易,利用空間增加都市安全。

2. 電力電信自來水瓦斯警訊軍訓路燈號誌…等八大民生必需管線,埋在道下,簡單的算:一家挖一次路就要挖8次,8家同時一起挖,放在一個框框內,不就是只要1/8的錢,而且以後都不用挖路,這樣不是很好嗎?

․捷運信義線6.3公里花31億的共同管道(傳統埋設75年要26億),多花5億完成後75年能夠節省社會成本2337億(5億/km年),實在太划算啦。

3. 遠因:民國80年經濟起飛國民所得近1萬美金,開始大家拚命買車,政府再努力建設道路也趕不上車輛的成長,那年車輛成長是道路成長的10倍⋯塞車ㄧ天比一天嚴重。再說房子也是飛躍成長,ETWG雨污水5種民生管線也要配合增加。

4. 近因:民國80年台北市每月挖路2000次,道路挖挖補補、車輛塞塞塞⋯市府每天都被罵。黃大洲市長受不了了,到日本取經,日本人帶他「永不挖路的共同溝」大受震撼,回台就立刻成立共同管道科⋯

台灣推動共同管道已有20餘年,從零到有的過程中,內政部營建署彭保華委員有哪些心力路程可以向大家分享?

1. 深深體會到「優秀的公務員是人民的福氣」,我看到很多案例。

2. 「共同管道是行政大於技術的工程」,大家放棄本位主義才能做得成功。

․以台北市為例8種管線,58個管線單位,如何協商?真是傷透腦筋。

․管線單位多以各種理由加以反對,包括電力電信干擾?管線安全?會淹水?經費分擔的公平性?⋯

․日本專家就說:要想完成一個共同管道,千難萬難,要想阻止一個共同管道很簡單只要一個單位堅決反對。

․當年我的出國報告結論:“一個沒效率的政府,是無法推動共同管道的。

3. 今年4000km共同管道整體規劃的完成。是政府很大的成就,我能參與其事真是余有榮焉。

4. 永不挖路的共同管道道路將路續出現在台灣各縣市,而不只是台北高雄大都市才有。這點是台灣的驕傲,也大家多年努力的成果。

請問目前各縣市政府在執行共同管道上,需要著重的地方有哪些?在您的觀點中認為有哪些是必須一定要做的呢?

1. 其實現在各縣市都很簡單,照共同管道法規定的程序來就可以了。

2. 先做整體規劃,之後系統公告,然後設計施工,最後就是禁挖公告。

百姓就可享受禁挖成果,永遠不准挖的道路,依法來說就是完工後50年都不准挖路了。

3. 嘉義縣為例系統公告了9處已完工的共同管道。但今年只公告1處高鐵特定區的禁挖,而營建署就是要下鄉督導,要嘉義縣趕快把另外8條已完工的共同管道道路,趕快公告,誰都不准再挖了,再挖?依據共同管道法,可以送法辦,抓去關,你看這樣多好!是可徹底解決亂挖道路的問題。

台灣,很多地方的馬路挖不停,常有民眾不知所措也不懂,為何一天到晚挖不停,試問委員,設共同管道很難嗎?

路面施工頻繁,每每占據一半以上道路空間,造成交通阻塞和安全風險。

「路無三里平」,是許多台灣駕駛共同的心聲,種種馬路亂象,需要政府加強管制,透過增加共同管道、協調各單位統一開挖、加強道路鋪設品質等方式,才能讓民眾「路平」有感。

作為淡水及北海岸交通主動脈的新北市中正東路,兩年多來,管線工程挖不停,除市府水利局埋設汙水管外,自來水、電力公司也挖路埋管線,最高紀錄曾在短短三.三公里中,就有十個工作井同時開挖,導致民怨四起。

二○一四年一月中,有民眾組成「整頓台二線舉牌小組」,站在路邊舉牌抗議,希望政府協調統整各單位開挖需求,不要讓「路無三里平」,「騎車像騎馬」。

相較新北市,台北市也不遑多讓,路平專案實行六年來,每年因道路不平釀成的交通事故件數不降反增。根據台北市交通警察大隊統計,二○○八年路平專案上路,當年發生五十七件事故,隔年攀升至八十一件,到了一三年,因道路不平釀成的事故竟然超過九十件,比路平第一年還要高出近六成。

馬路鋪面品質為人詬病,台灣的馬路鋪面品質為人詬病已久,曾有網友拍攝日本的鋪馬路工程照片,不但工地環境整潔、不會堆放柏油塊和工作機具,鋪設完後相當平坦,五個月後重返現場,仍看不出新舊高低差;相形之下,台灣坑疤不平的道路,十分諷刺。

「如果照標準做,我們的水準不輸國際,但因為時常夜間施工,無法確實督導,廠商不易落實標準作業流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林志棟說,日本的道路質感比台灣好,和使用級配較大、也就是顆粒較大的沙石來鋪有關,如同人的骨骼,較大塊就能支撐更大的力量;但是台灣的一般道路常用細級配、顆粒小的沙石來鋪,透水性較差,雨天反而容易淹水。

解決方法,是採取「多孔隙鋪面」,這樣的作法是沙石顆粒較大、有一定孔隙可以保水,用的瀝青膠泥比較黏,質感較好,就可以如日本路面一樣,長久保持平坦。但這樣的作法,目前僅在高速公路和少數路段上可見。

想要減少管線開挖,還有一更全面的作法,就是建設共同管道。

所謂的共同管道,大小甚至堪比捷運的隧道,在裡面可以容納二種以上公共設施管線之構造物及其排水、通風、照明、通訊、電力或有關安全監視(測)系統等之各種設施。營建署前工程組科長、台北市第一任新工處共同管道科科長彭保華解釋,共同管道分為幹管和供給管,幹管多設置於道路的下方,收納所有的管線,再由供給管連接到路旁用戶的民生需求使用。

如何減少馬路修修補補的狀態,有賴政府加強管理,才能讓民眾對「路平」有感。那何不將現有的馬路全數改為共同管道?主要的障礙,仍在時間和金錢成本的考量。

比較可行的作法,是配合捷運、區域重劃、新開發案等重大工程,在建設時期,一併納入共同管道。大台北地區如大度路、南港經貿園區、基隆河截彎取直、淡海新市鎮、新莊副都市中心等地區,都擁有共同管道;去年年底甫通車的捷運信義線,就是台灣第一條全程鋪設共同管道的捷運,後續包括松山線、萬大線亦如是。

不過,「共同管道是解決路面開挖的辦法,但所費不貲。」曾俊傑說,短短一公尺的共同管道需要一百萬元的建設、維護成本,因此光是信義線,就花了五十二億元。而經費需由各管線單位分攤三分之二、政府分攤三分之一,也會減少管線單位建設共同管道的意願。

彭保華委員強調,共同管道從長期來看所省下的社會成本、道路挖掘成本,仍舊遠大於不做共同管道,「重點在於政府是否有魄力推動。」

當然,台灣馬路眾多,不可能都做共同管道,當前如何減少道路的開挖次數,仍有賴政府加強對管線單位積極、確實的管理,以及對廠商施工品質嚴格的稽查,才能讓民眾真正「路平」有感。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