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樂活街道自在同行」-推動人本規劃師培育計畫-課綱委員會

Written by on 2023-11-27

特別來賓:

道安團體:林志學委員(交通安全協會)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 | Facebook

關於111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樂活街道自在同行」-推動人本規劃師培育計畫-課綱委員會

為提升國內市區道路服務品質,完善市區道路職能與既有空間合理分配,帶給用路人良好使用舒適度與安全性,公共通行空間更關乎社區的生活,尺度可為通勤通學廊道、校前廣場、人行街道、公園綠地、街廓轉角等,影響社區每日生活與社交的空間。希望仿效社區規劃師的模式與機制,建立人本規劃師的制度,推動民眾參與式規劃,指認出社區與民眾的需求,確實改善公共通行問題,直接且有效提升社區生活品質。

林委員在您協助推動人本規劃師培育計畫的日子以來,有什麼是您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可向我們分享?

「喔天啊!原來這個真的沒有做嗎」諸如此類的事情。因為我是比較偏工程背景的人,不管是車道,植穴,還是人行道,需求應該要被分析,開發目標要明確,尺寸都要有定義,追求完整的設計成立性,以及可驗證的設計成果,才算是一個完整的設計開發流程。如果這些環節不嚴謹,後端就會出很多的問題…無論是使用上的也好,安全上的也好。但道路設計似乎並不是這樣嚴謹的設計開發來的。

比方說並不是每一個街角的形狀都是透過軌跡設計而來的,有時候街角的尺寸也不知道是什麼意義,又或者根本沒有嚴謹的尺寸定義,只是承包商現地決定。所以也就不奇怪為什麼大家的抱怨很多,發生車禍也很多。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認為,「教導開車的人怎麼開車才不會撞死人,應該比教導人怎麼走路才不被車撞死來的更重要」。他直言,台灣駕照沒有鑑別度、太好考,汽車駕訓班平均1個月就能「保證畢業」,浮濫發駕照產生許多素質不佳的駕駛。

像日本、澳洲等國家,都有明確的駕照分級,每過一段時間就要換照檢核,讓馬路上都是真正具備駕駛能力跟安全觀念的駕駛人。

「晚上事故率高,難不成要禁止長輩夜間外出?還是行人也要考證照才能過馬路?」

交通部每個月召開的道安記者會總是把「機老酒」中的機車和老人事故率當成重要指標根本是本末倒置,機車相對於汽車是弱勢,行人相對於汽機車又是最弱勢的族群,應該是要全面提升汽機駕駛素質,或是透過工程手段如提高行人穿越道線(簡稱行穿線,俗稱斑馬線)範圍的照明,保障行人安全,而不是反過來要求弱勢自保。

道路工程設計問題常被忽略!民間提倡6種改造,提升行人用路安全若執法、教育都進步有限,工程方面還有什麼問題?

警政署報告顯示,行人傷亡的事故型態,以「穿越道路中」(約47%)最多,「同向通行中」次之(12%),亦即行人事故不是過馬路就是走在車道上被後車擦撞。

檢視行人死傷事故肇因,竟有高達80%的行人非屬事故第一當事人,亦即有行人死傷的事故中,有五分之四的行人其實是馬路上的被害者。若只單純分析行人被車撞的原因,以車輛駕駛「未注意車前狀態」(51%)最多,「搶越行人穿越道」(14%)次之,其餘為酒駕(2%)、未依規定左轉(1%)等。

不管是哪種肇事原因,都是把責任歸屬於駕駛本身,但若只靠數據得出「只要駕駛注意就不會出事」可能是過度簡化問題。

林志學委員分析,「未注意車前狀況」還要再細分是「駕駛應注意、能注意卻沒注意」還是「駕駛即便想注意也很難注意」,如果是前者就是駕駛的責任,若是後者則要進一步探討,是不是道路空間設計根本就有問題,使行人本來就很容易被車撞。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