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提升道路品質—車道瘦身(上集)

Written by on 2023-11-07

特別來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 吳昆峯教授

禮讓行人新制實施快兩個月,8月19日仍發生公車撞死斑馬線上行人的嚴重事故;20日,路權團體舉辦「還路於民」大遊行,跨黨派政治人物承諾打造更安全的行人環境。除了呼籲駕駛禮讓,在硬體設計上,我們還可以怎麼做?學界研究發現,縮減車道寬度是可行的選項之一,而且行車時間幾乎不會受影響。

從被外媒CNN評為「行人地獄」,到接二連三的斑馬線死亡事故,促使政府加速推動交通改革。今年6月30日才剛上路的禮讓行人新制,更引發廣泛討論。不過,道路安全不能單靠重塑「行人優先」的思維,能否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具體規範出有品質的人行道、自行車道等,也是交通改革的課題。

其實,在2022年2月,負責擬定全國市區道路最高準則的營建署,就已發布市區車道設計的新規範。規範中特別指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的外車道寬度,不宜超過4.5公尺。以往的規範通常是訂定下限,例如外車道「至少需要」3.5公尺,這是營建署首次訂出車道寬度的建議上限。針對新規範,專家學者給予肯定,也認為縮減車道寬度,把多出來的空間留給行人,是從「以車為本」轉為「以人為本」的最好改變。

近來很多地方在推動車道瘦身,請問車道瘦身是什麼?會不會比較危險?「道路瘦身」這麼厲害,能將事故率最高降低近50%?

道路上的車輛越來越多,但隨之而來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其中最凸顯的就是交通事故。但事實上為了改善交通,我國已經做了很多嘗試。今天設計癖就給大家說其中一個:道路瘦身工程。

什麼叫做道路瘦身?

「道路瘦身」誕生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誕生原因在於當時美國出現了很多能力過剩的雙向四車道道路,九十年代在《Road Diets Fixing the Big Roads》中提到了「道路瘦身」的理念,之後還是在各個國家流行起來。

從概念上來講,道路瘦身的基本概念和簡要歷史、決策過程與可行性分析、設計方法和交通組織、後期使用評估等內容,用來指導建設一個安全、運轉良好、有生活品質的道路環境,目的在於通過減少機動車車道數量、道路實際寬度或橫斷面中機動車所占用的空間,並將節省出的空間提供給其他交通參與者(行人、非機動車等)或用於其他設施,以實現整個交通系統的提升。

什麼算是道路瘦身?

在美國,道路瘦身的形式是將傳統的雙向四車道改造為帶有中央左轉專用道的三車道道路,當然還可以通過三車道改造為兩車道、自行車道改造為隔離式(受保護)的自行車專用道、減少寬街道的車道寬度等方式進行「道路瘦身」工程。

簡而言之,就是通過改變車道的數量以及街道的寬度等,使得道路變得「瘦身」。不過實施道路瘦身之前還需要考慮幾個因素,道路是否適合。譬如要考慮當下道路的使用情況,是否具有「道路瘦身」的可能性,或是道路上的車輛流量及速度等。

道路瘦身有什麼功能?

道路瘦身的作用其實很明顯,最基本的就是能夠提升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其次是可以減少車輛頻繁變道從而存在的安全,降低碰撞事故的發生;最後是可以減少車輛行駛過程中的視覺盲區,避免因左轉而產生交通事故。

「道路瘦身」可以為城市交通安全帶來很大的作用,但它並不是完全適用於每一個城市。從根本而言,能夠避免交通事故最根本的方式是注意行車安全,無論是機動車還是非機動車都在行車過程中多加注意,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大家應該都喜歡車道寬度越寬越好,寬有什麼不好嗎?最近很多地方都開始縮減車道寬,這樣不會比較危險嗎?車道寬度縮減有什麼好處?

透過車道寬度縮減,不僅在視覺上能讓駕駛不敢開太快,還能讓道路兩旁騰出空間增設人行道,即便無法設置人行道,也能有行人甚至是輪椅的通行空間。交通部技監夏明勝表示,未來道路設計原則為對行人友善,這次修正相關規定,允許車道寬度縮減,能解決部分路段因車道過寬,排擠到路肩甚至沒有行人空間的情況。 交通部道安會指出,車輛速度管理牽涉道路安全,各國都很重視,像日本就在車道行經路口前,刻意縮小寬度達到車流減速效果;這次交通部修正相關規定,讓車道寬度能有所依據去縮減,希望達到進入市區道路的車輛速度能降低、行人也有行走空間的目的。 另外,這次還針對機車道、人行道寬度進行縮減,機車道(含機車專用道、機車優先道等)行經市區路段,最小寬度可從兩公尺縮減為一.五公尺。

自行車道的寬度是多少

自行車道之單人騎乘時,車身寬度 0.6 公尺,兩側活動空間各 0.2 公尺,故共需 1.5 公尺之騎乘寬度。 自行車主要動線應以雙車道寬度約 2-5 公尺為宜,於曲線轉彎處,應考慮其曲率半徑,於自行車道轉彎之內側予以加寬。

慢車道寬度多少合適?

採非實體分隔設計,其寬度不得小於 2.0 公尺。 但道路寬度不足者,慢車道寬度不得小於1.5公尺。 2.採實體分隔設計,其寬度以3.0公尺以上為宜,不得小於2.5公尺 。

市區道路車道寬度是多少?

巷道之汽車道,每單向可行駛空間寬度最小不宜少於2.5公尺 :因此可知市區道路的汽 (混合)車道 : 寬度規劃彈性在3.0~3.5公尺間 : (要超過也OK 像高雄一些工業區大車比較多的還有到3.75公尺) 在此建議用營建署的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較佳 第十一條 市區道路車道寬度規定如下:一、汽車道寬度依設計速率訂定,於快速道路者,不得小於三點二五公尺;於主要道路及次要道路者,不得小於三公尺;於服務道路者,不得小於二點八公尺。 二、機車道寬度不得小於一點五公尺。 三、腳踏自行車道寬度不得小於一點二公尺。

我們的塞車跟車道設計有關係嗎?目前的車道瘦身的好處是什麼?

車道瘦身原因在於因台灣人行道設置不足,故最好方式即將車道寬度縮減,不僅有機會施作人行道,更有施作停車彎的可能性,讓用路人更安全。 另外有關塞車與車道設計之關聯性,舉忠孝東路為例子,假設該路段左轉車及路邊臨停車輛很多,就各佔了一個車道而容易導致塞車,所以塞車與車道設計並沒有如此直接之關係,應該是與用路人用路習性息息相關,最好的解決方式應該是正確的土地使用規劃,而臨停問題則可以用停車彎來處理。

社區為什麼要設置汽車迴車道?

一般社區在規劃時,為了讓住戶有個寧靜的空間,都只做單向出口的道路,根據《建築技術規則》第3-1條,只要是長度超過35公尺且為單向出回,就應設置汽車迴車道,並視為社區私設道路的一部分。所以大部份的社區中間或尾端都會有一條凹進去的路,來做為汽車迴車道。但某些社區,例如B屋屋主所在的社區,為了增加銷售戶數提高利潤,把原本規劃成汽車迴車道的地方蓋了一棟房子,這在實務上稱為「二次施工」,詳細說來就是「建商拿到建築物的使用執照之後,再私自動工,變更其空間的大小或改成其他用途。 」一般來說佔用社區道路,住戶可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停車位侵佔巷道」來檢舉,但B屋屋主的情況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佔用了公共設施,其情況比較特殊。

縮減車道寬度出來的空間可以拿來做什麼呢?

透過車道寬度縮減,不僅在視覺上能讓駕駛不敢開太快,還能讓道路兩旁騰出空間增設人行道,即便無法設置人行道,也能有行人甚至是輪椅的通行空間。 交通部技監夏明勝表示,未來道路設計原則為對行人友善,這次修正相關規定,允許車道寬度縮減,能解決部分路段因車道過寬,排擠到路肩甚至沒有行人空間的情況。

增人行空間 車道寬度將瘦身

台灣許多道路兩側並無足夠空間設置人行道,交通部修正相關規定,車道寬度將縮減,交部修正設計規範「省道寬度可從3.25公尺縮減為3公尺」。

台灣許多道路兩側並無足夠空間設置人行道,為了給行人更友善的交通環境,交通部修正「公路路線設計規範」有關車道、機車道、人行道的寬度規定,三級道路(主要公路)以下市區主、次要公路,設計速率為時速六十公里者,車道最小寬度可從三.二五公尺縮減為三公尺,讓道路旁即使不能設置人行道,至少也有空間可劃設標線型人行道,未來路平標線重繪時,就是調整車道寬度最佳時機。

現行省道的車道寬度,在道路設計時速五十至八十公里時,車道寬度要設在三.二五公尺至三.五公尺。交通部去年底著手討論縮減省道進市區路段車道寬度,如台九線進入花蓮光復、台東池上等人口較稠密且行人較多的路段,車道寬度能縮減至三公尺。

增人行空間友善交通環境 路旁騰出行人空間

透過車道寬度縮減,不僅在視覺上能讓駕駛不敢開太快,還能讓道路兩旁騰出空間增設人行道,即便無法設置人行道,也能有行人甚至是輪椅的通行空間。

交通部表示,未來道路設計原則為對行人友善,這次修正相關規定,允許車道寬度縮減,能解決部分路段因車道過寬,排擠到路肩甚至沒有行人空間的情況。

進市區道路縮減寬度 盼讓車速降低

交通部道安會指出,車輛速度管理牽涉道路安全,各國都很重視,像日本就在車道行經路口前,刻意縮小寬度達到車流減速效果;這次交通部修正相關規定,讓車道寬度能有所依據去縮減,希望達到進入市區道路的車輛速度能降低、行人也有行走空間的目的。

另外,這次還針對機車道、人行道寬度進行縮減,機車道(含機車專用道、機車優先道等)行經市區路段,最小寬度可從兩公尺縮減為一.五公尺。人行道方面,公路行經市區路段,因空間受限時,人行道寬最小值可從一.二五公尺降為○.九公尺。

不過交通部表示,若要小於一.二五公尺,應充分考量身障者是否能順利通行,盡可能寬裕設置。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