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111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市區道路共識會議(4)

Written by on 2023-08-21

特別來賓:市區道路共識會議與會貴賓 交通安全協會黃飛發監事

人本交通,有別於以往強調車流順暢「以車為本」的道路規劃,隨著社會進步,尊重弱勢、保護行人、讓人與車皆能公平合理使用道路的觀念之下,在「以人為本」上,營造安全、友善、可靠、舒適、健康的永續交通環境對於友善環境的建置更顯重要共創人本友善安全的居住環境生活。

在您協助推動人本環境的建置日子以來,有什麼是您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可向我們分享?

我主要是在推動駕駛教育這塊,在授課的過程裡面就發現台灣幾乎90%以上的民眾與公務人員,包含警察同仁以及交通單位對於交通法規一知半解。我之前在營建署共識會議講題就是道路與交通法規的衝突,換言之就是我們的道路常常無法讓你一個用路人依照法規行駛,所以久了也沒人真的知道正確的法規長什麼樣子,也就不會遵守相關規定了。這點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交通駕駛教育的改善迫在眉睫。有次我在公路總局在討論機車道路訓練如何依法規執行,有哪些窒礙難行之處,公關室負責部長行程的承辦就冒出要求我們要好好和地方政府修正。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近日輿情常有行人跟駕駛人的衝突不斷,您認為有什麼機制可以有效的改善?

1. 首先是人流較多的路口(通常就是市區),增加行人時向號誌。

2. 將道路設計好,道路瘦身並將左右轉車道分隔出來,並開放紅燈右轉。

3. 商圈人流已經超出馬路乘載範圍時,就應該思考設置徒步區,減少車流進入並縮限車行範圍,並鼓勵搭乘大眾運輸。這個在先進國家都有前例,像是日本銀座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4. 早年行人絕對路權的觀念其實來自行車紀錄器及CCTV不普及所致,現在這些都很普及,其實應該要討論將這些絕對條款一定程度給予放寬,讓行人也知道除了自身安全外,交通順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2023天下城市高峰論壇「以人為本」的城市應該是什麼樣樣貌呢?長期以來,以車為主的都市規劃,造成都市交通車禍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困境;超高齡社會所引發的老齡照護資源不足的問題,也逐漸浮現!我們常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縣市政府又要如何善用智慧科技,因應這場來勢洶洶的挑戰?

天下雜誌未來城市頻道舉辦的『天下城市高峰會議』就以「以人為本的城市樣貌」為題,邀請縣市首長與國內、外學者,共聚一堂,就台灣城市在道路安全的改造實踐與願景、高齡社會照護的周全設計與推動及應用智慧科技的創造與應用等議題,做深度的探討。

首先,為借鏡瑞典已推動20多年的交通「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邀請到瑞典交通管理局資深顧問艾克曼(Lars Ekman)預錄影片,分享推動這項社會工程的經驗。他認為,應從交通系統設計及跨組織協作著手,如配戴安全帽、改造十字路口、降低速限等,預想可能發生的意外並降低傷亡程度。即使瑞典整體運輸量持續增加,但在這番努力下,交通死亡人數已經每年約600人降到低於200人,效益相當顯著。

內政部營建署長吳欣修

而在1995年提出首度交通「零死亡願景」政策的,是時任交通管理局交通安全官員的查莫斯理工大學教授汀威爾(Claes Tingvall)。他感性地說,作為交通管理者,也要每位醫師宣誓時誦讀的「希波克拉底誓詞」所言,盡一切所能維護用路人生命與健康。他強調,城市的道路規劃設計的確會影響到用路人與駕駛行為,所有交通改善工程都必須建立在科學經驗值與證據上。他建議,為保護行人與自行車其實,可從人車混合區車輛時速降至每小時30公里著手。

內政部營建署長吳欣修表示,中央政府已在積極處理「行人地獄」問題,以前瞻基礎建設的預算補助各縣市改善道路人行環境,從學校周邊著手,且深入社區進行人行教育。營建署在盤點易肇事路口熱點與區域後,已在2022年補助縣市政府完成809處路口,估計降低46%的事故發生率。

道路工程組:人本道路設計的基石-路口安全設計: 「你看的見我,我看的見你!」讓行人放心過馬路,建置優質人本環境為因應高齡化社會之首要目標

為因應我國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民眾對交通安全的需求已持續增加,為保障民眾行的安全,營建署自95年起辦理「市區道路人本環境建設計畫」,著重改善人行環境,建立以人為本之優質生活環境;並自106年起持續於「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優化人行環境,全國人行道適宜性在營建署的努力下已由12%(100年)提升至61%(108年),路口安全亦為營建署近年來著重之改善重點。

路口安全設計為改善重點-人行設施安全效益評估案

為精進路口之安全設計,營建署自107年發布「都市人本交通規劃設計手冊(第二版)」將「以人為本」之國內外設計案例編修成冊,以供道路規劃設計者作為參考。此外,為評估行人設施之安全效益,自107年起委託國立交通大學辦理「市區道路人行設施之交通安全效益評估方法手冊案」,以作為市區道路設計準則及相關法規之參考,未來亦可供地方政府作為道路設計標準之依據。

行穿線退縮、庇護島增設、路口轉角縮小有助提升行人安全 -「你看的見我,我看的見你!」

為瞭解行穿線退縮、庇護島設置及路口轉角半徑設計對行人安全提升的效果,經彙整國內外案例及人行設施評估方法,並透過蒐集台北市主要路口車流量、幾何設計、事故及人車軌跡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成果發現,設置行人庇護島、退縮行穿線、縮小路口轉角半徑,可有效提升行人安全並降低行人事故。

原因是行穿線退縮,通常可縮短行穿線長度並可使車輛轉彎後與行穿線呈現較為垂直之角度,減少視線死角,並增進駕駛者與行人之視角及視距。庇護島亦具相同效果,可有效導引車輛轉彎及行人穿越之動線,並增加左轉車輛之視角及視距。此外,兩者皆可使駕駛人有較為充裕的等候空間,除可提升轉向車輛禮讓行人率,亦可增進直行車輛之續進效率。

小半徑的路口轉角,搭配欄杆、護欄或綠籬的設置,可降低車輛轉彎速度,且有效避免車輛壓上人行道之內輪差事故發生,進一步提升行人於路口等候及通行之安全。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 

Tagg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