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你我他 快樂平安行】無障礙/通用設計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下集)

Written by on 2022-08-22

Yoyo & My Way 同步帶您一起快樂行

特別來賓: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張宇欽監事(教授)

此次疫情觀光業受到嚴重衝擊,請問從中獲得何種省思?

近幾年城市散步觀光逐漸成為主流,旅人藉由徒步方式進一步探索在地文化/生活/產業等風土民俗,也成為大宗團客旅遊所局部倣效,然反觀台灣推動的最大阻礙,乃在於鄉鎮市之人行徒步系統至今仍嚴重斷裂/不連續,此種情況形成對遊客極大的交通安全威脅與副面印象;基於前述,國内相關觀光旅遊單位應藉此疫情時刻,盤點轄區内人行空間狀況,進而予以整備改善使其優化,待疫情解除之際,必將會是觀光再次展翅高飛之時。

這一兩年由於全球疫情,國內旅遊成了出門走走的首要選項,然而突然增加的遊客數量,卻也連帶揭開許多景點設備不足、管理不善的問題,其中一項就是「無障礙設施」。

身體不方便的人跟你我一樣,也會想要出門透氣散心,進行各種享受體驗。然而,明眼人可以盡情飽覽面前的美景,那視力不佳甚至看不到的人,去風景區可以做什麼呢?國家重要文教資源的博物館,有許多展品可供人欣賞、拍照,對視障者而言,他們又要如何接近這些重要文化財產呢?一些風景名勝位在山區,甚至需要「登高望遠」,坐輪椅的身障者是不是只能放棄?台灣有好幾處著名的溫泉供人休憩,但行動不便者享受得到這些休閒設施嗎?

這個問題不只是在台灣,全世界的旅遊景點其實都必須面對不同需求者的狀況。國內外也逐漸出現越來越多考量身障旅客的設施與服務,致力於讓不同感官及行動能力的旅客,都能有相同或類似的旅行體驗。

讓障礙者也能行動自如

身障者要出門旅行,最先遇到的問題就是交通。如果無法抵達景點,再美的風景也看不到。再來就是要提供輔助設施,無障礙坡道、升降設備都是幫助使用者親近景點的方法。

有人會質疑,一些名勝古蹟有其歷史價值,若要改建成通用設計的空間或無障礙動線,並不容易。這一點可以參考日本,許多歷史悠久的寺廟為了讓行動不便的旅客也方便通行,會以不破壞古蹟的方式裝設無障礙設施,例如在有高低差的地面另外放上板子製作出斜坡道,更會盡量用類似外觀的材質,讓視覺上看起來和諧、不突兀。這樣不僅推娃娃車或使用輪椅的旅客都方便參觀,也不會對古蹟本身造成破壞。

那麼,水上活動、海底運動也可能無障礙嗎?其實現在已經有不少方便的輔具,身障者透過沙灘輪椅、水陸兩用輪椅等設備,就有機會體驗。臺灣身心障礙潛水協會近年來就培訓許多有興趣的身障者挑戰潛水考照,積極爭取「休閒平權」,讓更多休閒環境都能顧及身障者的權益與需要。

旅客的基本需求像是飲食、如廁,則是障礙者會碰到的另一個大問題。為了維護古蹟原貌,日本常在古蹟外圍或附近另外設置小吃店、洗手間,除了親子廁所、哺乳室、無障礙廁所之外,很多地方也設有符合人工造口旅客所需設備的廁所,但在台灣仍很少見。其實在社會高齡化下,有此需求的旅客勢必會逐漸增加,新建的廁所應盡可能設置,改建或修繕廁所時也可以考慮增設,以滿足不同旅客的需求。
提供多感官的參觀與解說資訊

在歐洲一些知名景點,會見到立體或半浮雕的模型,可能是眼前的地形、景觀或建築等等,讓視障者可以用觸摸的方式去感知眼前景物的輪廓、細節、位置、比例,一般旅客也能觀看與對照。

很多觀光景點所提供的參觀和解說資訊經常是以文字呈現,有些會提供語音導覽,但可能要另外收費。如果希望不同感官能力的旅客都能自行理解與自在參觀,應盡量提供視覺、聽覺兩種以上的資訊接收方式。

正轉型成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到2060年每10人會有4人是老人,為了滿足老年人想維持獨立性,能自己出門社交、散步的需求,通用設計未來必然成為趨勢。高齡化速度比台灣更超前的日本,通用設計的觀念也更加普及,所累積的經驗值得台灣借鏡。

其實通用設計可以只用8個字來說明,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把通用思維導入日常生活中,對自己和周遭的人一定有幫助,若公共空間設計考量到每位使用者的需求,社會將更加友善。

▍Podcast聆聽(歡迎訂閱/重聽)

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apple podcast
spotity